刘士林 |张謇与“中国近代第一城”

文汇客户端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有关讲话中两次讲到作为实业报国的典范和近代城市建设的先驱——张謇。张謇既是现代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民族实业家之一,也是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和治理最伟大的先行者。在深入研究和总结张謇在城市规划、建设、治理等方面的历史经验,构建和阐释张謇人文城市理论,对于进一步传承弘扬作为“爱国企业家的典范”和“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的张謇精神,深入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和高水平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张謇很好处理了“经济与文化”的矛盾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概括为,以工商富民与产业立城为根基,但最终把城市建设治理落实在文化和教育上,并在后者和前者之间建立了一种互动共生的良性关系。正如张謇说“文化必先教育,教育必先实业”,“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实业之所至,即教育之所至”。这是张謇和近代南通留给当今人文城市建设的一笔珍贵精神遗产。吴良镛认为:“张謇修马路、建博物馆、建五山公园,不遗余力地开展城市建设,并以一种诗人的情怀经营城市,努力使人民有安居乐业之所。”以新型教育为例,从1902年捐资创建通州民立师范学校开始,张謇陆续创办了女子教育、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高等教育和特殊教育,同时还开设法政讲习所、地方自治研究所、巡警教所、监狱学传习所、女工传习所、女子蚕桑讲习所、伶工学社等实业教育。张謇还大力从事福利社会体系和新型慈善事业的建设,创办有新育婴堂、养老院、贫民工厂、济良所、残废院、栖流所等,使当时的南通成为“一个幼有所教、老有所养、贫有所抚、病有所医的社会”。
      
           最为值得注意的是,张謇的城市建设还包括了新闻出版、博物馆、图书馆、公共体育场、公园、新式剧场等近代城市公共文化方面,这就远远超越了城市的经济、军事、商贸等传统功能,而是在很大意义上切近了“提供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方式”的城市最高本质。因此,鲁迅先生的朋友内山完造把南通誉为“中国的一个理想的文化城市”。可以说,张謇不仅在空间和功能上规设了“中国近代第一城”,在城市发展形态上也创立了“中国近代人文城市的杰出典范”。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人文城市”建设。在理论上讲,人文城市是一种以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为主要生产资料,以服务经济和文化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以人的知识、智慧、想象力、创造力等为主体条件,以提升人的生活质量和推动个体全面发展为社会发展目标的城市理念、形态与模式。这是一个新的城市发展观,揭示出理想城市不只是人口增加,也不只是经济增长与财富聚集,而在于是否提供了一种“有价值、有意义、有梦想”的生活方式。由此可知,人文城市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中国大地上真正的理论代表。
      
           自“十三五”时期以来,我国积极推进人文城市规划建设,初步形成了五个层级的框架体系:一是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为代表的文化带;二是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首次提出“建设全国文化中心”为代表的文化中心城市;三是以《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实施方案》为代表的新型人文城市;四是以2017年文化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及特色文化小镇建设》课题研究成果为标志的特色文化小镇;五是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传统村落”评选为标志的传统文化村落。
      
           章开沅在《张謇传》一书中指出:“他从来不是想建立一个商业帝国,而是想建设一个理想社会。”以“建设一流新世界雏形”为理想,张謇的南通城市建设体现了近代中国城市规划建设、社会管理治理、城市文化建设的最高水准,并在很多领域走出了一条和西方近代城市化不同的道路,成为探索和建构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的最早的先行者和杰出样本。
     


  作者:刘士林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南通大学张謇城市治理研究院院长)

  编辑:于颖

责任编辑:杨逸祺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