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我觉得你长得不一样了,我好想你呀,你回来抱抱我好不好?”视频那头是“90后”党员、金山区朱泾镇经发办副主任李峰仅2岁半儿子稚嫩的声音。自3月28日以来,李峰一直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从安排好保供物资发放到推进复工复市,工作环环相扣。为了守护小镇居民的“万家烟火”,1个多月来他一直没有回过家,每当思念孩子时,只能在夜间拿出手机跟孩子视频通话,连续39天的连轴转让李峰暴瘦20斤,难怪孩子觉得爸爸不一样了。
手机号成了家喻户晓的24小时工作热线
从3月28日管控以来,朱泾镇推出集采集送和自主订购保供举措,确保村居民“居家有菜”,畅通“蔬”送“最后一公里”“最后一百米”。作为保供工作专班的主要协调指挥之一,李峰和同事们住进了办公室,紧锣密鼓日夜不歇地为每天的保供工作奔忙。一个多月来千方百计打通物资供应渠道、解决货源问题、理顺运作机制、优化闭环配送流程等,保障生活物资能“买得到、拿得到、不断档”。李峰的手机那时就成了各个居民区都熟悉的24小时工作热线。
疫情防控关乎生命安全,复工复产关系经济发展。自4月中旬“三区”划分以来,朱泾镇启动了商业网点恢复营业工作,镇经发办作为牵头单位,李峰和同事们又开始严格按照“满足基本、从严管控、有限开业、因地制宜”的原则,开启了复工复产与疫情防控“双线作战”模式。分布在朱泾镇大街小巷的商铺有近2900家,大量商铺的复工申请“扎堆”而来。连续作战的李峰更忙了,他的手机号又成了24小时复工热线。
和儿子短暂的视频通话总是仓促收场,“宝贝,爸爸有电话要接,以后再打给你,你在家要乖乖听话。”挂断和儿子的视频后,工作电话、消息、语音就会接着轮番连线,直至深夜。“我们商铺想申请复工,请问程序怎么走?”“员工转出小区、转入厂区需要什么流程?”……
“首先要保证上岗员工都来自防范区,按规定做好员工抗原自测和核酸检测,做到场所码查验和限流入店,每天两次环境消杀,这些‘硬规定’必须做到。”李峰告诉记者。为确保复工安全有序,符合开业要求的加速审核开启,需要整改的更需多次上门指导。李峰用上了“一夫当关”“严上加严”的战术,坚持严格标准、严格审批、严格监管,做到“成熟一个,复工一个;达标一个,审批一个”。
“开业就意味着有希望,真得很感谢李主任上门来给我们指导,让我们能够顺利恢复营业。”金龙新街上鑫旺水果店店长吕海玉高兴地说。该店一直想申请复市,但被卡在了制定疫情防控方案,“一开始测温仪器也没准备,场所码也不知道怎么申请,我们的门店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一次也不知道放多少人进来合适。”吕海玉正在为难时,李峰主动上门提供“开小灶”服务,指导商铺确定消毒方案、店员管理和限流措施等。在达到复市要求后,吕海玉签署了朱泾镇商业网点恢复经营告知及承诺书,经核查后,终于被纳入了朱泾镇第四批商业网点“白名单”。
“我们的努力正是有助于让市民的生活稳步回归正轨”
目前,朱泾镇已有97家商业网点恢复营业,88家企业复工复产。
对于已经复工的商铺,李峰也没有放松日常监管和服务。眼下,他经常要协同镇综合行政执法队、朱泾市场监管所等部门力量,对商业网点开展“扫街式”巡查,对商户食品进销台账、员工核酸检测和常态化疫情防控情况进行检查。
“场所码尽量放置在显眼的位置,店内人流必须控制好,待会儿我给你送点‘两米线’过来,尽快将门口破损的补齐。”除了不停奔波,他还需要耐心督促商家做好防疫要求,一天下来,往往口干舌燥,筋疲力尽,每天走上两万步都是很正常的。“任务在身,责无旁贷”,一个多月来已累瘦了20斤的这位90后党员,说了这么一句普通的话。
此外,身兼数职的李峰还是朱泾镇生活物资保障工作专班组的一员,为了做好后勤保障,一天2至3趟,李峰总要去保供基地之一的盛致农副产品有限公司看看,查看每日保供套餐、配送准备情况。当保供物资进货量大,急需人手时,李峰会及时协调志愿者前来帮忙,他自己也化身为“搬运工”。卸货、搬运、打包……有时要忙到凌晨两三点,每次弯腰近千遍都是他的工作常态。
“随着一家家企业、商铺的复工复市,城镇的活力在复苏,我们离抗击疫情的胜利又进一步。”李峰透露,之前只开放了保障市民生活物资必需的超市卖场、便利店、药店、母婴用品店,现在连锁早餐(非堂食)、面包蛋糕店、生鲜水果店等也都在有条件地开放,“我们的努力正是有助于让市民的生活稳步回归正轨”,李峰说。
作者:姚丹萍 薄小波
编辑:史博臻
责任编辑:张懿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