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父亲》珍贵草稿亮相,罗中立迄今最全面作品回顾展在京展出

文汇客户端

头戴白色头巾,手捧粗瓷碗,黝黑的面容布满刀刻般的皱纹……1980年,罗中立以一幅《父亲》震撼中国画坛,并获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一等奖。近日,“重返起点:罗中立回顾展 1965~2022”在北京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开幕。本次展览是罗中立在北京首次举办的大型回顾展,也是罗中立迄今为止最全面的一次作品回顾,聚焦艺术家从1965年至今的艺术创作、往复循环的主题和艺术思潮,共展出作品200余件。

1980年,罗中立以一幅《父亲》震惊中国画坛,该作品以纪念碑式的宏伟构图,饱含深情地刻画出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深深打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这幅作品在当时引起了美术界和社会一场关于形象的真实性和典型性的讨论,作品中的农民父亲成了中国八亿农民的缩影。油画原作《父亲》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此次展览以1980年《父亲》的手稿开篇,呈现艺术家如何以伟人肖像画的方式描述一个普通人的脸庞,艺术的目光从集体的身份歌颂,重返人性的描述。《岁月》又将展览引向《父亲》创作始末,是什么酝酿了这一“名作”,它又如何定义了画家几十年的现实立场和创作基调。

hejw202269172217521486_750x441.jpg

▲《父亲》手稿,纸本彩绘,1980。

“1965~2022年历史时刻表”以《父亲》作为展厅中心的指针,以小见大,以远趋近,从罗中立几百件作品中,以“重返起点”为线索,选取与“个人的进与退”有关的片段和时间节点,组织一部全新的艺术历程的时刻表。“几则故事”讲述了从主题创作、乡土、大巴山到艺术史的故事变化。“旅人日记”和时刻表中宏伟的现实叙事相比,更细微和轻便,呈现纸本作品是如何塑造了罗中立变革性的艺术语言。

hejw202269172217521487_.JPG

▲《岁月》,布面油画,1995。

“罗中立的艺术历程足够漫长,也让我们得以看到他笔下中国社会的巨大转变。特别在1980年代前后,是社会转变和艺术贴得最紧密的时候。当今天再来回望这段历史的时候,一方面我们看的是艺术,另一方面我们更感兴趣的是艺术和历史之间丰富的关系。” 策展人崔灿灿介绍,《父亲》的草稿,有两个原型。原型之一是罗中立在重庆沙坪坝的公厕旁见到的一位“守粪的农民”,另一位是他在上世纪60年代去大巴山下乡时寄住的房主邓开选。罗中立回忆到,守粪老人“古铜色的皮肤,轮廓分明的线条,精壮的气势”和“大巴山人(邓开选)的坚毅形象——对劳动的忠诚,对生活的执着”,仿佛是那个变革的时代中最动人的写照。两个农民的形象,奠定了《父亲》最初的样貌。

hejw202269172218521488_jpg.jpg

▲《巴山情》,布面油画,1999。

展览还从罗中立近千件纸本作品中,遴选出50多张素描、写生簿、水彩、钢笔画、小幅油画作品。“罗中立几乎每天都在作画,无论是重庆和北京的会议中,巴山的田埂与池塘旁,还是威尼斯、巴黎、布鲁塞尔的广场。”崔灿灿表示,展览中陈列了罗中立在不同地点、时间所画的手稿,有普通的笔记本,有酒店里的信纸、会上的文件、展览的请柬、台历的翻页等。在这个纸本旅程中,罗中立以不同的尺幅、风格、方向和视角描述了一个纯粹的绘画世界。

崔灿灿认为,“在这段长达50多年绘画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罗中立不同系列间的变化,看到艺术和历史语境的变迁。‘重返起点’既是对罗中立个人创作的倒叙,又将艺术重新返还回产生和激荡它的历史之中,试图寻找出个人和历史、艺术的上下文之间的关系。”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7月18日。



  来源:综合自北京日报、新京报、雅昌艺术

       图片:来自北京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编辑:彭丹

责任编辑:江胜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