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评 | 守护“最美”独库公路,需要每一位游客的自觉

文汇客户端

微信截图_20220725113545.jpg

一栋有少许破窗的建筑,如果不加维护,那么可能有更多人来破坏更多的窗户。犯罪心理学将这个现象归纳为“破窗效应”。很明显,新疆独库公路就成了“破窗”。

近日,有“中国最美公路”之称的独库公路被曝存在愈演愈烈的垃圾乱扔现象。在停车区、休息站,甚至是自然风景区,食品袋、塑料瓶遍地可见。对此,新疆文旅厅官方公众号发文呼吁,请不要让独库公路变成垃圾场。

乱扔垃圾,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煞风景”。当你举起相机,将镜头对准壮美秀丽的山脉峡谷,与景观“融为一体”的杂物会显得极其碍眼突兀。此外,成堆的垃圾还会带来不可逆的长期损害。塑料制品不可降解,大量堆积会产生白色污染。如果途经的牛羊误食塑料而成批死亡,当地的生态将进一步受到重创。因此,解决垃圾堆放问题,不仅事关景区能否恢复原生态的美,更关乎新疆的生态环境能否可持续发展。

要解决这个难题,首先需要新疆文旅部门拿出应对之策。垃圾清运能力,是检验旅游产业成熟度的一个细微但不可忽视的指标。其实,在全国其他自然景区,即便配备充足的垃圾桶、垃圾箱,也可能因为黄金周游客数量暴增而出现垃圾无处投放的尴尬情况。面对大客流带来的大量废品垃圾,景区、文旅部门应具备充分的意识,并积极主动作为,增设垃圾投放点以及投放指示牌,加派垃圾清运人力,提高垃圾转运效率和频率,同时加大巡逻检查力度,对违规乱扔垃圾的行为予以监督。

但独库公路不同于绝大部分自然景区,其路线漫长、地势复杂,覆盖范围广袤,沿途涉及大大小小无数景点。对景区而言,这些特别之处是招徕游客的加分项。但对管理部门而言,景区的特殊性使垃圾清运等维护工作的成本、风险相应翻倍。也正因此,要根治乱扔垃圾的顽疾,还需追溯问题的源头——游客。

近年来,西部地区旅游产业发展迅速,成为越来越多城市人口心驰神往的打卡圣地。但随之而来的,是不文明行为的与日俱增。除乱扔垃圾外,人为破坏自然生态、糟蹋文物古迹,甚至组团拦路拍照,这些行为及其造成的恶劣影响频频登上社交媒体热搜榜,受到广大网友的激烈非议。

对此,我们有必要指出,逃离城市生活的喧嚣并不等于解脱文明社会的约束,在旷野中寻求“放逐体验”也并不意味着可以放飞自我、任性妄为。文明与素质始终是每个人应当恪守的道德底线,更应是每个游客在旅途始发前应当检查的必备品。尤其在欠缺监管的自然风景区,文明与素质就体现在事前的周密准备和对行为的自我约束:在车内多准备几个垃圾袋,以水杯、环保袋替代塑料瓶、塑料袋,自驾途中不随意停靠,废品垃圾不随意丢弃。这些行为看似微不足道,但勿以善小而不为;这些陋习看似无足轻重,但破窗效应终会将其无限放大。

独库公路之所以称为“中国最美公路”,不仅是因为沿途自然风景令人叹为观止,更是因为这条奇迹般的公路凝结着无数最美建设者的智慧与心血。守护这片“最美”的净土,需要管理者的施策,更需要每个游客的自觉。



  作者:孙欣祺

  编辑:孙欣祺

责任编辑:杨健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