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小而精、小而美,101个微更新方案活化家门口的“沉睡空间”

文汇客户端

2016年,上海在全国率先提出“微更新”概念,并在社区内进行试点。作为小体量、低成本、渐进式的“绣花式”改造,社区微更新得到了广大市民的支持;又因为改造对象是贴近生活的老旧、闲置等家门口“沉睡空间”,更容易激发市民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小而精、小而美的微改造,街区焕发活力,空间适合共享,社区更加宜居。

微信图片_20221020211304.jpg

从“难点”到“亮点”,微更新体现人民性

上海选择101个家门口的“沉睡空间”,通过贯彻全过程人民民主,激励市民参与选取点位、设计方案等,共吸引500多支设计团队和个人参与、176万人次投票。广大市民踊跃参与决定“家门口的蝶变”,可以说是打造人民城市的生动实践。

在嘉定区安亭镇,陆巷社区作为农民集中居住社区,60岁以上居民超过50%。许多居民喜欢在宅前门口种菜种花,由于没有统一规划和步骤,景观面貌不佳。社区在治理中没有采用“一刀切”的全部铲除管理方式,而是通过反复征集居民意愿,引导居民规范种植。

从一朵蔷薇花开始,逐渐有了一座花园、一片格桑花海、一个可食用玫瑰基地、一条“蔷薇巷”。从乱种植“难点”到美丽家园“亮点”,离不开对人民至上理念的坚持,离不开对居民意愿的尊重与引领。

微信图片_20221020211316.jpg

随“年轮”成长,微更新力求全覆盖

上海中心城区土地资源紧张,城市微更新的不少项目发扬“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宝贵传统,注重满足不同年龄、不同行业居民的日常需求。

比如,爱博四村南门出入口有一块绿地,使用人群包括低龄孩童与家长、高龄老人与护工以及日常通勤的中青年人。正如树木的年轮一般,不同人群组成了人的一生中所经历的圆环,不断成长、累积叠加。

在“101微更新”中,专业设计团队通过“年轮公园”概念,精心打造了一个能让老年人安乐休闲的便捷场所,也可以让孩子们快乐奔跑嬉戏的乐园。

微信图片_20221020211307.jpg

“菜篮子”里的幸福,微更新注重全流程

传统的一些城市更新相对重前期设计与建设,建成一段时间后因为缺少管理养护,“舒心事”慢慢成了“烦心事”。在“101微更新”中,上海着重实施“拆、建、管、美、用”全流程改造方式,取得了积极成效。

位于普陀区桃浦镇的南李苑小区,曾存在大量违建,甚至还建起过一个临时农贸市场,十分嘈杂和拥挤,不仅占用公共空间,妨碍居民正常出行,还增加了消防隐患。

桃浦镇结合“101微更新”工作,广泛听取居民意见,妥善处理和调整违法建筑、临时农贸市场。同时,在一旁的空地上修建休闲广场,打造便民服务点。居民们站在摊位前选购各类新鲜蔬菜,摊主们利索地称重、收账,充满浓浓的烟火气。

微信图片_20221020211311.jpg

随着101个微更新方案的逐渐落地,上海以绣花功夫促进了“沉睡空间”的活化利用,一步步营造“道路+”的宜人街区、“公园+”的多彩天地、“生活圈+”的便捷服务,以实际行动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



  作者:梁建安

  编辑:赵立荣

责任编辑:王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