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络上一篇题为《离职能直接影响中国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国企底层?》的文章引发热议。
文章介绍称,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研究员张小平在跳槽离职后导致整个项目瘫痪,甚至影响中国航天事业。
而关于张小平的离职原因,文章称,“据爆料,张小平的待遇是12万一年,跳槽后加入了北京蓝箭空间科技有限公司,年薪直接达到百万”。
27日,张小平原供职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院长刘志让在接受北青报采访时表示,“张小平擅自离职,经多次谈心做工作无效,为挽留此人,单位通过法律途径提起仲裁,在提供给相关机构的材料中有夸大其作用和贡献的表述,被其及网络利用进行炒作。”
至于外界关心的“影响我国载人登月重大战略计划”,刘志让表示,张小平的离职不存在影响任务的问题,研究院的技术骨干很多,张小平主要搞论证、研发和理论计算,水平是有的,但因优秀的骨干较多,所以对全局并不会产生太大影响,但是研究院也会反思更多的方式,留住人才。
科研人员薪资待遇问题一直以来备受关注。网络上好事者层出不穷,他们以此为名,用欧美发达国家作为参照,来诋毁我国的科研事业发展。
事实上,这些好事者选择性地将我国个别科研人员跳槽离职无限放大,也同时选择性地无视了更多海外科研人才加入中国科研队伍,以及从中折射出的发达国家科研面临的重重挑战。
以美国为例,发达国家的科研环境真的如传说中那般好吗?其实并不是。
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在美从事科研工作,而他的回国之路一波三折。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和夫人蒋英便商量着早日赶回祖国,为自己的国家效力。此时的美国,以麦卡锡为首对共产党人实行全面追查。钱学森因被怀疑为共产党人和拒绝揭发朋友,被美国军事部门突然吊销了参加机密研究的证书。钱学森非常气愤,以此作为要求回国的理由。
1950年,钱学森上港口准备回国时,被美国官员拦住,并将其关进监狱,而当时美国海军次长丹尼·金布尔声称: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 从此,钱学森在受到了美国政府迫害。移民局抄了他的家,在特米那岛上将他拘留14天。后来海关又没收了他的行李,包括800公斤书籍和笔记本。美国检察官再次审查了他的所有材料后,才证明了他是无辜的。
这一系列波折不仅反映出钱老本人坚定不移的爱国之心,也体现出当时美国对待科研人员施加的种种不平等、不正当措施。
而这种不平等、不公正的现象直到今天依然存在。美国2017年一项调查显示,造成硅谷科技界员工离职的主要原因是受到不公平和不当对待。
这项调查的受访者在过去3年内主动离开年薪十余万美元、福利待遇良好的科技公司,其中37%受访者表示在职场遭遇不公平和不当对待。调查还将科技公司因不公平离职的比例与其他行业相比较,前者占42%,后者为32%。
而在白人和亚裔男性为主导的科技公司,少数族裔更容易因不公平和不当对待离职。非裔和拉丁裔男性员工只占员工比例的3%-5%,但离职比例高达40%。
由此可见,即便是所谓高大上的硅谷,科研环境依然存在不小隐患,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峻。那么中美两国科研人员待遇真的存在巨大差异?来看看美国人自己是怎么说的。
今年6月3日,美国《华盛顿邮报》刊发《中国不断挑战着美国在科学领域的主导地位》的文章。文章称,越来越多的美国研究人员开始走向中国,在这里建立实验室进行研究。中国给出的待遇是很多科研人员无法拒绝的,这里有丰厚的签约金、有保障的科研经费、充足的技术人员、大量的科研机会,以及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而在特朗普领导下的美国,许多科研人员都认为,自己的工作被贬低了。
文章提到一位西班牙遗传学家帕雷贾。他在耶鲁大学的尖端实验室工作,与自己研究领域内的科学家们合作,并在知名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但是他在续签签证时遇到了困难,甚至在他结束海外旅行回到美国时,在纽约机场被拘留了两小时。
2012年,他从耶鲁大学离职,来到中国。“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帕雷贾说。中国给出的待遇是很难让人拒绝的——一笔丰厚的签约金、有保证的科研经费、充足的技术人员、还有从零开始建立基因研究中心的机会。
“可以肯定的是,越来越多的人来了”, 帕雷贾说:“目前,中国是世界上建立自己实验室的最佳地点。”
此外,2017年6月,原亚马逊资深主任科学家任小枫正式确认加入阿里巴巴,担任人工智能核心团队iDST的副院长和首席科学家。这一消息震惊了美国科技界。
任小枫此前是亚马逊级别最高的华人科学家,也是亚马逊最年轻的资深资深主任科学家之一。
关于此次跳槽,任小枫低调地表示,自己最终选择阿里巴巴,是综合考虑的结果。“当然,很重要的因素是,中国是祖国,杭州是我的故乡。选择了阿里,我很高兴有机会为中国人做事,为国家做贡献。”任小枫说。
从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领域权威吴恩达加盟百度到任小枫加入阿里,中国互联网巨头们不断从硅谷挖角科研人才,也说明了两国科研环境正在趋向平衡。
科研人员待遇问题关系到国家科研水平的发展高度。科技高速发展的中国无疑面临些许挑战和挫折,人才储备是其中之一。我们要客观全面地看待这个问题,要认识到这是各国科研事业进步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同样也要看到我国在引进人才、留住人才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取得的成效。
编辑:孙欣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