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之后就将比肩世界一流大学”西湖大学今正式揭牌成立

文汇网 2018-10-20 12:03:59 显示图片

undefined

▲西湖大学(云栖校区)

今天,西湖大学成立大会举行,西湖大学正式揭牌宣布成立。

目前,工学院、理学院和生命科学院均已成立,院长或者执行院长也已到位,或已经签约。理学院执行院长,西湖大学理学院讲席教授邓力,曾任布兰迪斯大学化学系主任,十分难得,因为中国绝大部分学校无法招聘到美国优秀大学的系主任。而4月份加盟的副校长许田也曾是耶鲁大学遗传学系副系主任。此外,加拿大工程研究院院士、IEEE Fellow Mohamad Sawan 也担任了西湖大学工学院讲席教授。

在距离会场10余公里之外的西湖区三墩镇,西湖大学的主校区——云谷校区尚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2018年4月3日,该主校区正式开工建设。根据建设进度,2021年底云谷校区要完成交付。这片面积近1500亩的土地上,3年后计划有1200名博士研究生到来,8年后则有5000人,包括2000名本科生。

这座由全球建筑设计排名前50强的HENN德国海茵建筑设计的校区,核心是一个特别的“学术环”:核心建筑间互相连接。这个“学术环”的寓意是促进学科交叉融合,而这正承载了西湖大学短时间内成为“世界一流”的梦想。

实际上,从构想到获批落地,西湖大学的仅花了3年时间,一路绿灯,“奔跑”向前。2015年3月11日,施一公领衔,与陈十一、潘建伟、饶毅、钱颖一、张辉、王坚等7人正式向国家领导人提交了《关于试点创建新型民办研究型大学的建议》,并获得批示支持。2018年4月2日,教育部官网公布西湖大学正式获教育部批准设立,由施一公出任西湖大学校长(代)一职。

按照施一公等人的愿景,这所通过民间筹资建校,以博士研究生培养为起点,定位于“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 的大学,“15年之后就将比肩世界一流大学”。

西湖大学被认为是“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科研教育体制机制”的一次尝试。2017年6月,刚过50岁生日的施一公撰文《梦想开始的地方——写于西湖高等研究院第四批学术人才招聘之际》称,民办大学的优势“在于机制灵活多样、便于轻装前行”,未来可以成为中国科技教育改革的试点,探索出的改革成功经验也可进一步拓展到公立大学。

“在中国,民办高等教育近年来蓬勃发展,但目前主要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主,还未曾在前沿科学研究和高技术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进行尝试。”施一公曾表示,“这个空白需要一代人携手迈出第一步去填补!”

timg (4).jpg

d2974ca2-8027-4e54-8a8b-c1e358257fd6.png

在2018年2月14日获得教育部批准设立之后,今日,西湖大学成立大会举行,西湖大学正式揭牌宣布成立。

招聘不妥协,用一流吸引一流

作为一所“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西湖大学之“新”最重要体现在由基金会筹集社会资源的办学模式。

西湖大学此举也是借鉴了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美国顶尖私立大学的筹资模式。这些私立大学一般由基金会提供资金支持,而以校友捐赠为主的社会捐赠是这些基金会重要的资金来源。同时,政府也会给予支持为这些私立大学提供大量科研经费。

不夸张地说,整个西湖大学的建立过程,一直吸引着社会各界的关注,当然因为它的破天荒之举,另外也反映出,在中国改革渐入深水区,民众对本土世界一流大学的渴望。

2016年7月开始,西湖大学面向全球开展学术人才招聘。截至2018年7月,西湖大学共收到来自全世界约五千份申请,其中95%以上来自海外,择优面试了227位,给出了89个正式教职邀约,67位科学家已经签约加盟西湖大学。

一张白纸的学校是否可以快速崛起,跻身一流大学的行列?1992年成立的香港科技大学就是身边的一个例子。而港科大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人才策略,其创校校长吴家玮曾说,“你必须从招聘顶级人才开始,因为只有一流的人才能吸引其他一流的人,在快速发展的科学、工程和管理这些领域,你要不是一流,要不就是不入流。”

副校长仇旻在2009年成为了瑞典皇家工学院的光子学正教授,随后回到母校浙江大学服务8年,2018年4月加盟了西湖大学,参与了工学院大部分人才招聘的工作。他还透露,现在工学院、理学院和生命科学院也都成立了,相应的学院的院长或者执行院长也已经到位,或已经都签约。

已经到位的理学院执行院长,西湖大学理学院讲席教授邓力,曾任布兰迪斯大学化学系主任,这十分难得,中国绝大部分学校无法招聘到美国优秀大学的系主任。另外,加拿大工程研究院院士、IEEE Fellow Mohamad Sawan 也担任了西湖大学工学院讲席教授。仇旻说,工学院的院长也将由美国聘请的一位讲席讲授担任。

从公开资料看,西湖大学计划招聘300名PI,从2016年以来,西湖大学面向全球进行了八次学术人次招聘,从5000余名申请人中通过专家面试,目前已签下68人,还有大量职位虚位以待。不过,仇旻说,招人这事并不急于一时,关键是维持高的质量标准。

“如果我们着急的就想一两年之内把这300人填满,那就很糟糕。我们宁愿慢慢来,确保我们的质量是非常好的,甚至是希望一次比一次好,因为一开始什么都没有的时候,吸引人会难一点,当建设得越来越好,包括校园、平台设施等各方面都起来的时候,招聘效果会更好。招聘人才这一点上,我们不妥协。” 他说。

治学自由

招聘很严格,西湖大学也为PI们提供了他们所需要的实验设备、充足的启动经费、生活安排,当然还有国际竞争力的薪水。每周三的交叉午餐会是大家的欢乐时光。所有的PI,不管是生命还是理工,轮流把自己的研究讲给“外行”听,同时大家也坐在一起提问、讨论问题。

“交叉午餐会刚开始是很混乱的,像幼儿园,理工学院的PI会问什么是细胞,因为他们上一次学习细胞生物学已经是中学时代。当然,物理学家展示的那些公式,化学家的晶格等,我也是一头雾水。但慢慢坚持了几个月,相信所有人都受益匪浅,大家的视野更加开阔了。我觉得这样的交流对我们的前沿研究非常有意义。” 郭天南说。

undefined

▲郭天南(第二排左四)和实验室成员在一起

唐鸿云也被这种交叉的氛围所感染,他告诉我,在过去的几个月学到的非生物的知识,比过去在美国七年学到的还要多。想象一下,这样的一群人,饶有兴致地讨论着科学,虽然性格各异,领域不同,该如何描绘他们身上共有的气质?

“你觉得做研究需要怎样的特质?”,“你如何评价你的同事?”,“你最希望学生具备怎样的素质?” 在与PI们的接触中,这是我经常抛给他们的问题。

“我觉得有一个词形容同事的话,是有创造性的思考者”,“做科研要非常的开放,非常愿意接受新的东西”,“方向的掌控能力强”,“对科学有品鉴能力,领航科学前沿”,“我希望学生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很强的驱动力”“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虽然答案不尽相同,但他们都提到,做研究,要做原创的、有影响力的研究。

“从刚进来(西湖大学),施一公就给我们反复强调的一个理念就是,要做原创的、有实际影响力的研究,如果只是随波逐浪,跟随热点研究,即使发了很多(高影响因子的)文章,按照目前西湖大学的理念,应该是很难得到认可的。” 郭天南说。

仇旻说,虽然学校的评价体系还在建立之中,但至少在校领导和学术领导层面,已经达成了共识,不会用数论文等这些量化的指标去简单评价,而是会用一个更综合的方法,更多看工作的重要性、产生的影响。

之前,很多人一直想问,或期待一个明确的答案,多久才能建成一流?

“可能从社会的角度看,因为中国一直是在快速发展的这条路上,大家见证了太多的神话般的崛起,所以希望三五年之后把西湖大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但是高等教育有自身的规律,很难一蹴而就。我希望借这个机会表达一下,我们不太可能五年或者十年直接建出一个世界一流大学,但我们可以短时间内打造一个一流的学术团队,有一批一流的学生,然后做出一流的成果,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如果还有一流的学术科研的氛围的话,那么我相信全世界就会逐渐承认你是一流大学。一流大学不是靠喊口号建成的,是努力实干出来的。”仇旻说。

同样, 西湖大学副校长许田教授也持这样的观点:“社会、政府、捐赠人对我们有很大的期望,我们明白,我们感激,我们也希望能够尽快出一流的科研成果。但是这个事情不能急,如果急功近利的想要拿出一些小成果的时候,往往无法让学者聚焦困难的问题、重要的问题、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问题,并通过不懈的努力获得突破。西湖大学刚刚起步,大多数是年轻学者,需要有时间积累,才能有突破。”

郭天南说,他对一流大学的理解是,不一定要跟哪个学校比较规模有多大,历史有多长,或者每年产出多少(高影响因子的)文章,而是能够孕育出了一些科学上原创、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研究成果,培养出杰出的人才。“至于说多快可以达到一流水平,我们每个人当然都希望越快越好,并且我和同事们一直都在为此分秒必争的奋斗。但达到一流水平付出的努力在很多时候跟时间并没有明确的函数关系。我觉得我们有幸可以在一个学术自由的环境中,沉静下来,专注重大科学和技术问题,融合多学科知识,扎扎实实的做研究,培养学生,不断提高效率,分秒必争,持之以恒,应该总不会一无所得。” 他说。

此前,不少人猜测,由于施一公长期在普林斯顿工作,加上小而精的西湖高等研究院的建立,西湖大学的模版应该是普林斯顿大学。但仇旻说,普林斯顿、加州理工、MIT、哈佛,欧洲的牛津、剑桥,苏黎世联邦理工,都是西湖大学学习的榜样,“但西湖大学应该走出自己的一条路,我们要做的就是中国的西湖大学,而不是别的”。

附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讲话全文:

《磨砺以须,倍道而进——施一公在西湖大学成立大会上的致辞》2018年10月20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金秋十月,我们相聚西子湖畔,共同见证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所由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西湖大学,在今天,2018年10月20日,正式扬帆起航!

首先,我谨代表西湖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对前来参加成立大会的各位嘉宾,教育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各级领导,国内外大学校长和院校及研究机构代表,西湖大学董事会成员、顾问委员会成员、西湖大学荣誉校董和捐赠人代表,以及助力西湖大学创办的朋友们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向一直以来关心和支持西湖大学筹建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一、西湖之梦——大学的定位和目标】

从春秋战国的古圣先贤到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教育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历史上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改革开放40春秋,中国的高等教育总体取得长足进步,尤其是以清华、北大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的公立大学,多方位与国际一流接轨。

但目前中国大学的现状和可预测的未来发展还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大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也不能满足中国可持续发展和经济转型对尖端科技的需求。今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要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

西湖大学,在科教兴国的新时代为梦想应运而生!2015年3月,七位倡议人向习总书记递交了《关于试点创建新型民办研究型大学的建议》并得到积极批示。2018年2月14日,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西湖大学。

西湖大学希望做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探索者。

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一直面临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的困扰。西湖大学遵循“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的办学定位,借鉴国际化的做法,翻开中国高等教育多元化的新篇章,通过自己的实践与探索为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提供借鉴和参考。

西湖大学希望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学校以博士研究生培养为起点,创造了中国高校从博士生再到本科生培养的先例;聘任世界一流科学家,用一流科学研究支撑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西湖大学希望成为世界前沿科学技术的引领者。学校坚持发展有限学科,特别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强化基础研究,努力实现原始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大突破。

西湖大学希望成为国际化的高等学府。在充分考虑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大学所有规章制度的设立都将遵循国际化的标准,在教学科研、行政服务、后勤保障、校园文化等各方面都将充分体现全球化的特色,成为世界范围内学生学者钟爱的家园。

【二、西湖之始——大学的筹建情况】

作为西湖大学的前身,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于2016年12月10日先期成立。依托西湖高研院,大学的创建工作在校园规划、师资引进、人才培养、制度建设、资金筹措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西湖大学在杭州云栖小镇已经拥有一个占地66亩的创建阶段校区,也称云栖校园,可以容纳120个独立实验室和2000位科研及辅助人员,基本满足大学前三年发展的空间需求。

位于紫金港科技城的云谷校园已经于今年4月正式开工建设,首期建筑面积45万平米,预计于2021年底交付使用,可容纳300个独立实验室和3000名博士生。

大学之大,不在大楼之大,而在大师之大。西湖大学面向全球的学术人才招聘从2016年7月开始,截止今年9月,共收到来自海内外的五千多份申请,目前已有来自13个国家的68位优秀科学家签约加盟西湖大学。这批创校教师,主要分布在物理、化学、工程、信息、生物、基础医学等学科,在各自研究领域拥有世界领先水平。

从今天起,他们正式成为西湖大学理学院、工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的奠基教师。

被称为“西湖一期”的首批19位博士研究生已于2017年9月在西湖大学注册入学;今年8月26日,我们迎来了“西湖二期”的120位博士生。这139位同学无一例外地都曾拥有多种选择,但他们为了追寻心中的梦想、都毫不犹豫地来到初创期的西湖大学开启自己的科学生涯。

秉承教师治学,行政理校,学术导向决定行政服务的治校方针,西湖大学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国情而又与国际接轨的规章制度。职业的行政服务使教师免于事务性工作的繁文缛节;高效的科研平台保障了尖端科学研究的顺利进行;教师则负责制定大学治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并交与行政团队和科研平台具体执行。过去两年,96位行政人员和159位科研团队成员从五湖四海聚拢到了云栖校园,作为西湖大家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努力工作,保障了大学的顺利创建。

作为社会力量举办的大学,来自社会各界的支持是西湖大学发展的生命线。作为社会力量的代表,也作为西湖大学的举办方,西湖教育基金会面向大众的募捐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善意理解和积极响应,为西湖大学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后盾。17位基金会工作人员,辛勤付出,使西湖大学无后顾之忧。

西湖大学是为中华民族的梦想而生!在这里,68位创校教师,139位同学,96位行政人员,159位科研团队骨干,以及基金会17位工作人员,为了同一个梦想牵手同行、组成了一个拥有479位成员的西湖大家庭。众志成城,梦想成真!

【三、西湖之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挑战】

大学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大学通过教育和研究为世界打开新的视野,开创新的文化,培养有批判性思维而又富有社会责任心的人才,推动人类进步。

当今世界,人口的流动、信息的交流、观念的撞击、科技对社会的影响,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剧烈;每一个人也都逐渐具备了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能影响周围世界的能力。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环境里,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同时面对层出不穷的挑战,怎样才能培养出各行各业敢担当、有作为的未来领袖?这是每一所大学都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展望未来,西湖大学将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科技评价标准、和现代大学管理机制的探索。我们会虚心向海内外兄弟院校学习、借鉴世界一流大学成熟的经验;认真研判过去百年世界范围内大学创立的经验和教训,取其精华、回避陷阱,充分发挥我们的后发优势。

培养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拔尖创新人才是西湖大学最根本的任务。大学创建的前六年(2016-2022),西湖大学只致力于培养博士研究生,依托优秀师资培养一批敢为天下先的优秀青年科学家,挑战世界范围内的科学难题,不断推进人类的知识前沿。

然而,我们深知,一所大学的灵魂无法仅仅用科技成就来体现。西湖大学将在2022年开始小规模本科生的培养;学生不仅要通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也要了解世界和人类的发展与积累。唯此,才能够批判性地思维,尊重自己、尊重别人,切实增强社会责任感。

前沿的科学探索将在西湖大学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科学家对人类的文明和进步负有重大责任,今后十年,学校将聚焦理学、医学、工学三个学科门类,实质推动跨学科交叉,深度创新,为世界和人类探索未知、开创未来。

西湖大学将建设鼓励创新的学术评价体系。无论是学术论文的数量和引用率、还是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都不会成为西湖大学学术评价的主要指标;在这里,对一位科学家的学术评价主要看其研究是否剑指相关领域的最前沿以及实质性进展。这种评价机制所催生的人文关怀和学术氛围,将形成西湖大学独特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四、西湖之幸:感恩与致谢】

各位嘉宾,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朋友们:

落其实思其树,饮其流怀其源。回望过去三年,西湖大学从一无所有到目前的云栖校园,从寥寥数人的筹备小组到如今拥有479位成员的西湖大家庭,从一片空白到现在的科研设施初步齐备、尖端研究陆续展开,我深深感慨,并由衷感谢全社会的理解、鼓励、关爱和支持!

首先要感谢党和国家对西湖大学的关心和支持!过去三年,我们一直深感幸运,尤其感谢教育部,感谢你们对教育和未来的担当,你们的充分理解和大力支持保证了西湖大学梦想的起航!尤其感谢浙江省委省政府、杭州市委市政府、西湖区委区政府以及三级政府相关各部门的各位领导和工作人员,我们庆幸当初选择在杭州这座创新创业之城创办这所新型大学,你们的全力支持和务实推动保证了西湖大学的顺利起步!感谢杭州和浙江的百姓大众;过去三年,我们充分感受到浙江“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精神特质!

衷心感谢海内外各大学院校和中国科学院各院所的支持,尤其是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和浙江大学的理解、支持以及兄弟般的无私帮助。没有你们的支持和帮助,就不会有西湖大学的创立和发展!

作为一所非营利性质的新型大学,西湖大学的创办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捐赠。今年7月,山东济微中学年仅12岁的张子昊给我写信,将他和两岁弟弟攒下来的所有压岁钱捐赠给西湖大学,希望自己能为大学创建出一份力。十天前,刚刚从美国堪萨斯城归来的雷凯博士带来了一张来自当地华人夫妇阮英钢和李琼丁的美元支票,他们的留言让我感动“深知育人不易,能为你们建学校出点微薄之力是我们的福气”。子昊年纪虽小,阮先生和李女士虽然和我从未谋面,他们却和其他许许多多的捐赠人一样,是西湖大学的同行者,也是最早看到西湖大学未来的一批人。

在此,我要对所有的捐赠人表示最诚挚的谢意,感谢你们博大的家国情怀,始终关注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特别感谢所有的创始捐赠人,你们富而思源,为教育和公益事业提供了最好的企业家样本;更要感谢你们用实际行动弘扬企业家精神,与祖国伟大复兴同频共振!

在今天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我很高兴地宣布西湖大学从2019年开始将设立四席永久性冠名讲席教授的职位,其中包括一席“国华讲席教授”和两席“国强讲席教授”,将授予西湖大学引进的世界顶尖教授。在此,我特别感谢杨国强先生和徐益明先生对西湖大学引智引才的鼎力支持!

我还要特别感谢在过去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白手起家摸索前行的西湖大家庭所有成员。我特别要感谢陈十一、饶毅、潘建伟、钱颖一、张辉、王坚、甘中学等一批志同道合的战友;特别要感谢以潘勋和杨文铸为代表的一批对大学创建初期付出心血的同道;特别要感谢仇旻、许田、邓力、朱晓芸、吉青克放弃你们自己原本舒适的职位加盟西湖大学再次创业、为打造一流的学术环境殚精竭虑!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每一位加盟西湖大学的学术人才和莘莘学子!自李牮博士从普林斯顿大学归来成为西湖高研院正式入职的第一位教师那天起,我们建设一流师资队伍的梦想就开始一步步变成现实。从程纯等19位西湖一期的同学报到那天起,西湖大学培养创新人才的主战场就正式拉开了帷幕。在这里,你们将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来开启西湖大学的前沿科学研究,求知、探索、厚德、担当。作为探路者与追梦人,你们注定与众不同!

【五、结束语】

纵有万语千言,也无法表达出全体西湖人的感恩、渴求和期许。一路走来,所有的鼓励和质疑,都让我们更加坚定、更加成熟。亲爱的各位同道,我期待着和你们风雨同舟、并肩前行,全力以赴去实现我们这一代人的科教兴国梦想!

西湖大学来自于社会,服务于社会,也完全属于社会和人民大众。我们期待,十年、二十年之后,西湖大学将作为一所世界瞩目的新型研究型大学,用自己的方式为世界文明和人类进步做出重要贡献!

西湖已至,未来可期;道阻且长,我们迎难而上!

谢谢大家!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姜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