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观众对于伊朗电影有一种特别的好感,近年来伊朗电影在各大国际电影节上表现抢眼,2012年、2017年的《一次别离》和《推销员》两度拿下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2015年的电影《出租车》斩获第65届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影帝、影后三个“重量级”奖项。
伊朗电影和伊朗演员的魅力究竟何在?本报记者试图通过对伊朗女演员米娜·萨达缇的采访一探究竟。米娜·萨达缇在今年4月凭借在电影《灼热之夏》中的出色表现,在北京国际电影节中荣获天坛奖最佳女配角,也曾在《推销员》中有上佳表现。
▲伊朗演员米娜·萨达缇(右)和本报记者朱宁合影。| 朱宁提供
记者:您认为您为什么能够在今年的北京电影节获奖?
米娜:我完全没有想到我能够获奖,所以我非常感谢北京电影节组委会还有各位评委能给我这个机会。电影中这个母亲是个很有魅力的角色,我第一次看剧本时就决定要演这个角色。这既是一位母亲,也是一个医生,电影中需要对于她的生活状态、工作状态、社会关系、夫妻关系、母子关系有不同视角的表达。这位母亲与她的丈夫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在不断的矛盾升级与自我抉择中,这位母亲最终走向了自己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失去了自己的孩子。这种不同侧面对于人物的塑造,还有对于矛盾与纠结的心态的把握,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
记者:那你为演好这个角色都做了哪些努力?
米娜:首先我试图将自身代入到这个角色之中,这对我来说这并不容易,我还没有真正做过一个母亲,好在之前已经演过3次母亲。然后我在拍摄前都会跟导演以及合作的演员反复研究该如何处理,我们希望同时入镜的所有演员都能够找到一种合理、和谐的共同表达。当然,为了更好的诠释这个角色,我们还专程到伊朗的乡下取景拍摄。
记者:你认为伊朗电影能在国际上频繁获奖的秘密是什么?
米娜:其实伊朗有非常好的电影工业体系。在当下环境下虽然有不少限制因素,但是伊朗电影直指社会问题,关注人性,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映不同阶层的问题,贴近普通百姓的生活,我认为这是伊朗电影最大的特色。
▲米娜·萨达缇在第八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记者会上。
记者:这是您第二次去中国,对中国印象如何?有没有想与中国同行交流,甚至合作一把的愿望?
米娜:中国给我的最深印象是大,故宫好大,我好像在里面走了4个小时才走出来,长城也好大。中国人民很热情,街上好多人找我合影,我不确信他们是否知道我是谁。
北京电影节的组织非常棒,电影节的评委构成很国际化,他们的评价让我受益匪浅,对我而言很难有机会能听取这么多专业人士的意见。
当然我也希望有机会能够与中国同行交流合作,这次我就与评委舒淇有过短暂的交流。我这次参观了中国电影的拍摄基地,中国电影技术设备都非常先进,让我感到震惊。伊朗大导演阿巴斯生前就一直希望能够与中国合拍一部电影,可惜老人家走了没能实现这个愿望。中伊两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明,如果有机会,我非常愿意与中国同行合作一次。
记者:中国观众目前对于伊朗电影可能还并不是非常熟悉,最后能否请你送给中国观众一句话?
米娜:希望大家在电影中找到我们共同的语言。
作者:文汇报驻德黑兰记者 朱宁
编辑:吴姝
责任编辑:宋琤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