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5点,厨师吴乐意已经换上工作服,开始准备早餐。他身处“四叶草”的大后方,为了让进口博览会保障工作组的工作人员在6点前吃上早饭,他必须更早;
为了让“盛世玉兰”系列在进博会期间用更美的姿态接待国宴外宾,中央美院副教授、国瓷永丰源设计总监黄春茂反复打磨产品细节,只为了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
为保障进口博览会“吃得好”,背后的每一个细节都凝聚了无数人的努力。进口博览会结束之后,让我们挖掘一些珍贵的镜头,看一看平凡人背后的不平凡事。
宴会餐具:“盛世玉兰”融入上海“海派文化”精神
进口博览会期间,上海西郊宾馆精心准备了多套国宴餐具,其中3套是重新设计的,设计者中央美院副教授、国瓷永丰源设计总监黄春茂。
一座城市的品格与黄春茂设计餐具息息相关。在他的手底下,曾经设计过很多国宴用瓷。2014年北京APEC会议在“水立方”的国宴,他用了金碧辉煌的珐琅彩,充满仪式感;2016年杭州G20峰会在“楼外楼”的宴会,他选择了西湖蓝,注入轻松雅致的生活气息;2017年“金砖五国”峰会国宴用瓷取名“海上明珠”,他选择了古代陶瓷上经典的海浪作为主要视觉元素……
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办,设计餐具的立意又有所不同。“如果说国瓷永丰源设计的北京宴会餐具,是从地道的中国风中透露出当代精神和时尚气息,那么设计的上海宴会餐具,则是从满满的国际时尚感中巧妙流露着中国情怀。”他说,其它城市的用瓷设计,是80%传统元素+20%的国际风格,设计进口博览会的用瓷时,则颠了个倒——80%的国际风格+20%的传统元素。
比如,一套名为“盛世玉兰”的国宴餐具让人印象深刻。“盛世玉兰”以上海市市花白玉兰为主题,比拟进博会展品如繁花之盛,朵朵向上且清香满溢的同台竞技盛况,致敬上海,“何谓盛世玉兰?它是城市的象征。在这里,海纳百川是城市的品格,中西文化在此处交汇融合,让上海成为开放、创新、先进、国际化的代名词。”黄春茂说。
事实上,这款作品在设计之初,便已将上海的“海派文化”精神——匠心、创新、精致融于一炉,深具人文气息,在包容一切中创造一切。蕴含着国瓷永丰源董事长刘权辉对“海派文化”的推崇与新解。
还比如,一套名为“上海故事”的国宴用瓷,融合了装饰艺术(Art Deco)、建筑、立体主义的理念。看着它,仿佛能看到外滩万国建筑群的“倒影”,它使用了玫瑰金色调的重金属元素,增加了厚重感与仪式感。
黄春茂透露,进口博览会的国宴用瓷,早在春节前就已经开始,所有产品在9月前交货,过程相当顺利。在他的理念中,进口博览会是能反映一个时代的重要事件,它背后的人文背景,则应该代表一个时代,承载家国情怀,把中国设计、中国创造、中国品牌、中国文化更好更自信地展现在全世界面前。
进博厨房:来自“四叶草”大后方的保障
天刚亮,厨师吴乐意就和其它后厨人员早早起床,换上工作服,洗干净双手,来到“进博食堂”开始了新一天的菜肴准备工作。
进口博览会开幕式当天,上海有交通管制。吴师傅提前抵达进博食堂。“各色包子、南瓜红薯、稀饭鸡蛋和酱瓜,都要赶在6点前做好,因为第一批进口博览会保障工作组的工作人员就要来了。”他说。
进口博览会第二天,保障工作组的工作人员达到了高峰。进口博览会前,后厨团队一天只需要准备100人的餐食,进口博览会期间,一天需要准备几千人的餐食。已经掌勺了好几年的吴乐意早就对每一道菜的制作程序了如指掌,可为了向大家呈现出最美味的菜肴,他仍旧看着配方表严格“对表”了好几遍,才开始动手做菜。
古语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份份饭菜看似简单,实则都是大有乾坤的营养餐,是大厨师傅们和营养师们反复研究、精心搭配的。进博食堂的运营方、悦管家创始人李尉说,为了保障大家“吃得好”,食材都是精心挑选的,不少午餐原料都来源上海对口扶贫云南地区的“黔货”,比如很多工作人员喝到的鸡汤,来自安顺山鸡;餐前餐后的红茶,则是联合利华在遵义的扶贫项目“遵义红”,“我们希望把扶贫项目与进博食堂融合在一起。”
尽管每天要准备几千人的饭菜很辛苦,但想到能为这个高规格国际盛会奉献一份力量,“大后方”的吴乐意就忍不住有些自豪:“能亲自参与首届进博会,感觉挺骄傲的,我有几个朋友都还羡慕我呢!”
作者:徐晶卉
编辑:王嘉旖
责任编辑:邵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