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后王菲为其点赞!这位天津大学教授为“样式雷”奔波36年,只为找回我国古建筑的尊严

文汇网 2018-12-18 14:33:41 显示图片

B78A68F142929A743FE4DBC56F0A774C702644A2_size59_w1080_h608.jpeg

有这样一群人,

为了研究样式雷图档,

行走在全国进行实地测绘近四十年

为了在西方建筑设计话语体系下

还原中国传统建筑设计

在世界中的真实地位

他们奔波了近四十年。

央视《国家宝藏》第二季第一集第一件国宝是:样式雷建筑烫样。

它的守护人是天后王菲:

B0B04FA57C0D30054DF974087FD36FAB3D311584_size140_w1080_h1589.jpeg

传奇皇家范儿,印上“样式雷”

要弄清楚“样式雷建筑烫样”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烫样”。

烫样,就是根据皇家的需求进行建筑设计 ,并按比例制作模型小样进呈内廷 ,以供皇帝审定,制作模型则使用的是硬纸板热压制成,故名烫样。

undefined

烫样虽小,却制作精良,雕栏画栋一应俱全,成为日后修建建筑的重要依据。

“样式雷”是对清代皇家建筑设计的雷姓世家的称号,自康熙二十五年第二代雷金玉至清末民初第八代雷献彩,样式雷世家传承200余年,一直作为“样子匠”供职皇家建筑设计专门机构“样式房”,并长期担当“掌案”统领设计事务。

undefined

undefined

样式雷家族设计了众多皇家建筑,圆明园、故宫、北海、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这些耳熟能详的建筑烫样都是出自样式雷家族之手。

如今,有些建筑早已不复存在,但是“烫样”却能带我们再次看到这些建筑的风采。

目前,中国六分之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均打上了“样式雷”的烙印。

undefined

“样式雷建筑烫样”的“今生故事”在天津大学延续!

在清代,承办皇家建筑的机构,称为样式房,而有一支雷姓家族长期供职于样式房,被尊称为“样式雷”。只要提到这三个字,王其亨就有滔滔不绝的话可讲。他太迫切想要更多的人去了解雷氏家族,了解中国古代建筑工匠的智慧。

undefined

从东陵大红门向前看神功圣德碑(图片由天津大学提供)

一代代人传承 治好“失语症”

70多岁的王其亨是我国著名的古建筑学家、天津大学教授。王其亨为了“样式雷”整整跑了36年。“36年,我们发现了大量的资源,这些资源今天不应该被遗忘,更不应该被后世子孙遗忘。我这几十年做的工作,就是要把中国古建筑失掉的话语权找回来,把中国人的古建筑尊严找回来。”

王其亨在天津大学给学生们讲授了30多年的古建筑和样式雷。本来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又被学校返聘回来,继续指导研究生、本科生的古建筑测绘。一个年过七十的老人,在讲台上依然充满激情与活力。讲到动情处会不由自主地提高自己的音量,慷慨激昂。传道受业解惑,这已经成为了他的本能, “要对古代文化有敬畏之心”,“五千年的历史不能到我们这儿断了。”

undefined

2005年王其亨教授于山东邹城孟庙亚圣殿(图片由天津大学提供)

“我们做研究,不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世界建筑史上,中国古代建筑背后的设计理念、方法、价值观的研究至今存在大量空白。颐和园、畅春园谁设计的?恭王府、太和殿谁设计的?没有记载,无人知晓!”我国古建筑资源丰富多样,但世界最有名的是意大利的建筑,日本的建筑。

王其亨一方面对现在很多轻易否定古人而盲目崇洋现象感到担忧而愤怒;另一方面,他又鼓励学生们一定要学好外语,多走出国门去看看。他认为:“开放的视野和宽阔的格局才是祖宗的大智慧,在比较之中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

0EAADC20931F79DE6186D44297CB6D01CD6F144F_size90_w440_h832.jpeg

英国学者弗莱彻主编的《比较建筑史》里那幅著名的“建筑之树”图,深深刺痛着王其亨的心。在西方建筑学者的心目中,对于世界而言,被整个东亚范围视为圭臬的中国建筑不过只是发源早、但影响力小的一个次要分支。在树枝的主干上,是希腊、罗马的建筑获得了认可和话语权。中国建筑的设计智慧远远被低估。

为了治好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的“失语症”,从1930年开始,中国的建筑学者都在为此而努力。通过一代代的传承,36年前,接力棒交到了王其亨的手中。2004年,他带着团队根据整理成果举办了“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展”,2007年“中国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

“可能没有人比我更了解‘样式雷’了。”与雷氏前辈神交已久的王其亨说。当然,这句话的底气来自于他带领着团队36年来无数个日日夜夜对“样式雷”图档的搜集、整理和解读。原来,“样式雷”家族留下的资料散落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处,比如遇到一张“样式雷”图档,但是没有明确信息,他和团队只能大海捞针般地一张一张去寻找出处。类似这样的工作,36年来他们团队共整理出1.3万多张。

undefined

王其亨(左二)翻看学生测绘图纸(图片由天津大学提供)

期待古代建筑成现代“爆款”

样式雷家族留下的资料散落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处,日本、美国、法国、德国……每一张样式雷图档上,经常没有明确信息,王其亨和团队只能大海捞针般的一张一张去寻找出处。这样的工作,王其亨一连做了三十六年,整理、鉴识、判读出了一万多张样式雷图档,直到能够清晰还原雷氏家族在相关建筑工程中一天的工作细节和内容。其中耗费的心力和人力,旁人无法想象。

当年,他得知国家图书馆有一批样式雷的珍贵资料,每天就带着一两顿饭,在图书馆里埋头查阅,从开馆坐到闭馆。建筑研究需要实地测绘,爬高山下地宫,条件艰苦得很,他全部身体力行。王其亨是大学老师,但他连续三十多年没有休过暑假,带领建筑学院的师生们测绘相关古建筑,倾力投入样式雷的研究之中。

undefined

1983年王其亨教授(左一)于河北易县清西陵测绘现场(图片由天津大学提供)

undefined

中山王墓兆域图平格复原图(底图河北博物院藏,平格网王其亨老师绘)

“不挖掘透里面的价值,那我们就有沦入历史虚无主义的危险。”在他眼里,现在社会里有很多历史误区需要澄清。这些误解,来自于外界的偏见,也来自于我们对自己文明的忽视。“人们普遍认为在中国古代,工匠只是一个技术工种,没有地位和思想。但只要深入研究古籍,就会发现中国智慧里最核心的概念很多都是从技术名词来的。比如规矩方圆、上层建筑、陶冶、模范、栋梁之才等等。”王其亨感到自己研究越深越是发现,中国古代建筑其实有大乾坤。从了解地形看风水,到详细地丈量尺寸,准确记录下来,最后做设计,做烫样,里面都有着很多无与伦比的智慧。

2004年,王其亨带着团队根据整理成果举办了“清样式雷建筑图档展”,2006年以后相继在巴黎、瑞士、德国推出了展览的外文版,在国内外引发了很大的反响。这件事,直接推动了2007年"中国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中国建筑作为人类智慧资源的不朽价值,在那一刻终于得到世界的认同和尊重。

建筑研究需要实地测绘,爬房上梁,条件艰苦,王教授全部身体力行。带领建筑学院的师生们测绘相关古建筑,倾力投入“样式雷”的研究之中。“没有人比我爬过更多的房子。”王教授笑着说。今年暑假,71岁的王教授还亲自带队到嘉峪关进行测绘,每天和学生们挤住在一个8人间,同吃同住。

王教授说,因为管理制度的种种限制,他还有五千多件样式雷的资料没有看过。在他看来,样式雷研究工作他只是开了个“口”,“对中国建筑文化的自信,会让我继续做下去。中国古代建筑也应该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在他看来,通过《国家宝藏》的传播,已经让“样式雷”回归公众视野,但是他的团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者:张鹏
编辑:沈湫莎
责任编辑:张鹏

来源:综合自北方网、光明网、天津大学官方网站、《国家宝藏》节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