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克功案件2014年曾被拍成电影,由王凯主演
77年前,我的二姑刘茜在延安被黄克功枪杀于延安陕北公学对面的河滩上,这起刑事案件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干预下得到公平、正义的审判。
如今斯人已去,这段历史早已是过眼烟云。然而,有人以“亲历者”的面目出现,编造谎言污蔑刘茜。为此,作为家人,我们不得不站出来,把这段历史事件的真相公布于众。
逼婚不成动杀机
刘茜,真名叫董秋月,刘茜是她赴延安参加革命改的名字,山西定襄人,祖籍浙江青田。她满怀着革命热情奔赴延安时还不到16岁。
1937年8月7日,刘茜到达延安,仅仅过了不到两个月就在1937年10月5日被黄克功枪杀。刘茜的尸体在陕北公学对面的河滩上被发现,很惨,肋下一枪,头部一枪,面部模糊全是血,身上有被暴力殴打的伤痕。
案子的侦破过程是:刘茜一夜未归,陕北公学的同学向上级报告了这件事,引起注意。发现刘茜的尸体后,有关部门要求各个单位查找凶手。
这时黄克功的警卫员发现黄的行为异常:彻夜未眠,辗转反侧。早上他给黄擦枪时枪有射击过的痕迹,他又找出黄晚上换下的衣服,衣服上有血迹。让警卫员更为生疑的是,有位陕北公学的女生来问黄刘茜昨晚在哪里,黄答不知道,神色十分慌张。早晨天一亮,发现黄站在一堵高墙上向河滩上张望。于是警卫员向上级领导汇报了这些情况,黄克功很快被收监。因黄克功身为旅长,案情重大,由罗瑞卿亲自审讯,黄克功很快就交代了自己的罪行,罗瑞卿立刻用电话向毛泽东汇报了案情。
黄克功枪杀刘茜的动机很简单:逼婚不成,恼羞成怒,动了杀机。
▲黄克功与刘茜
据史料记载,1937年10月11日在延安陕北公学的操场召开了黄克功枪杀刘茜案的公审大会,大会由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院长雷经天主持,主席台上坐着抗大政治部主任胡耀邦、陕甘宁边区保安处黄左超。边区高等法院检察官徐时奎为公诉人,审判长是雷经天,抗大、陕北公学群众选举的李培南等四人是陪审员,书记官是任扶中,他们组成审判庭。张闻天亲临会场。
会上当雷经天让黄克功发表个人陈述时,黄克功坦白交代了自己的犯罪经过并作了简明扼要的检讨,在谈到自己的杀人动机时就是一句话:“她破坏婚约就是侮辱革命军人。”声音不高但整个会场都听得清清楚楚。
黄克功的这句话有力地证明了他的动机——逼婚不成,动了杀机,也就是这句话使得当时国民党的报纸在报道这一案件时用了“桃色”这一定语。
毛主席的来信
在公审黄克功的大会上,审判长雷经天严肃地宣判了审判结果:判处黄克功死刑,立即执行。听到判决结果黄克功愣了一下,但马上平静下来,举起胳膊高呼口号:“中华民族解放万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
喊完口号,黄克功跟着行刑队伍向刑场走去,这时一匹快马在会场外停下,一位工作人员翻身下马径直向雷经天走去,雷经天起来接过那位工作人员递过来的一件东西,主席台上先传出声音:“信!毛主席的信!”
很快,“毛主席的信”像风一样传遍了会场,黄克功停下了脚步,眼睛盯着雷经天拆信的手,他比任何人都关心这封信。原来在开公审大会前他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承认自己的罪行,请毛泽东定夺自己的生死。雷经天招手让黄克功回到原来的位置,用坚定低沉的声音宣读了这封信。
雷经天同志:
你的及黄克功的信均收阅。黄克功过去斗争历史是光荣的,今天处以极刑,我及党中央的同志都是为之惋惜的。但他犯了不容赦免的大罪,一个共产党员红军干部而有如此卑鄙的、残忍的、失掉党的立场的、失掉革命立场的、失掉人的立场的行为。如为赦免,便无以教育党,无以教育红军,无以教育革命者,并无以教育做一个普通的人。因此中央与军委便不得不根据他的罪恶行为,根据党与红军的纪律,处他以极刑……请你在公审会上,当着黄克功及到会群众,除宣布法庭判决外,并宣布我这封信。对刘茜同志之家属,应给予安慰与抚恤。
毛泽东
1937年10月10日
▲毛泽东写给雷经天的信
这封信我们全家感谢至今。我的祖父母从未向党组织要求过抚恤,建国后保持沉默直到去世。
封建家庭的叛逆者
刘茜的家世显赫,祖父董崇仁帮阎锡山当都督有功,阎为了报恩,1913年任命他为山西晋南镇守使,1917年被阎锡山撤职后经商,是北京有名的商人,人称“虎商”,1948年去世。刘茜的外祖父高步青是阎锡山的银行行长,山西省造币厂厂长,是一位金融家。
刘茜是这个封建大家庭的叛逆者。她在太原友仁中学读书时就接受了进步思想,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且是领导人之一,多次组织学生运动。1937年,日寇入侵,国难当头,刘茜用“刘茜”的笔名写短文号召国人抗日,并且散发抗日传单。后来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她和另外七个女同学奔赴延安参加抗战。
刘茜到达延安后,于1937年8月9日给我父亲写了一封信,信中叙述了她和七个女同学在西安秘密会合后过封锁线的艰险,在西安受到国民党特务的盘查,所带书籍均被没收。她告诉我父亲她不后悔,并希望我父亲保密,不要告诉家人。让我们伤心的是父亲收到这封信时,她已经被黄克功枪杀了,这封信父亲不知看过多少次,折叠存放了60多年,折痕已无法抚平。这封信和刘茜的照片由我母亲和叔叔无偿捐赠,现存陕西档案馆。(本文作者系刘茜的侄女)
——摘选自《作家文摘》合订本230期
作者:董竞成
编辑:周怡倩
责任编辑:徐坚忠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