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白 露。
披草而行,满山露水皆沾裳。
远处青山空蒙,秋声已盛满这辽阔的空间,使得山野愈发清寂。
屋外秋风吹响树叶的声音,稀稀簌簌,连同晚间的阵阵凉风,把秋放在深夜的前面。
秋意渐渐变浓了。又到了一年的白露时节。
节气至此,日子缓缓迈入仲秋,天气逐渐转凉,阴气也渐渐重了,草木上的露水一天比一天的厚,凝结成一团团的白白的水滴。故名曰:“白露”。
白露是典型的秋天节气,天高云淡,明亮的天气中伴着幽幽的微凉,可谓是一年中最可人的时刻了。“白露,八月节,秋属金,金色白,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白露时节,可以看到露珠密集地附着在花草的绿色茎叶或花瓣上。
说到露珠。我小时候每看到,都会心中欣喜,它们经阳光照射,看上去晶莹剔透。用手指小心翼翼地将其接到手中心,盈盈在握,如获至宝。细细观赏,好像透过闪亮的露珠,可以看到大千世界的光和影。无意间触碰到,还会把露珠惊落。
白露这个名字,除了与物候、时令准确对应,还充满古典意象美。白露念在口中,是如此清雅静美,悦耳动听,带着秋日草木的爽气。日本作家小林一茶有一句“这露水的世啊”,淡淡的,渺远的,可作深长的怀想。
白露两个词合在一起,神奇地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蒹葭》的深致大抵就在于它所呈现的“在水一方”之可望难即的意境。水可阻隔,可相思,读完有落寞和深沉,就如同秋天这萧瑟的况味。
白露时节,芦苇一类的植物,开始盛放。蒹葭就是嫩芦苇。李煜的《望江南》曾这样描述:“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天长水阔,烟波浩渺,展示了一幅白露节气的苍茫美。
白露降临的秋夜,循着节气里的季节变化,去山间走走。风声萧瑟,掠过松枝,蟋蟀低鸣,泣声如怨,回声在树干枝叶织成的罗网中回荡。秋天的细雨湿衣不见,只听见草叶上及田陌上浑成一片点滴声,裤脚不知什么时候就沾上了,无意间触碰到叶尖,把水珠惊落。不禁让人生出“披草而行,满山露水皆沾裳”之感。远处青山空蒙,秋声已盛满这辽阔的空间,使得山野愈发清寂。
《枕草子》也记:“如若无常野的露水永无消失,鸟部山的烟雾永不消散,人生在世,长生不死,那就无物哀的情趣可言。”人世无常,方有妙趣也。
曾在书中看过一个有趣的谜语。说有人用“百里挑一”打一节气词语,谜底,就是“白露”。“百”挑去上面一横,露出来就是“白”了。但这只是露白,而非白露。白露勿露身,注意保护好身体。
古代习俗,白露节气之后,人们便开始采集露水贮存,以备烹茶之用。露水最能承载天地之灵气。清晨在野外山上嫩草叶上的露水,烹茶后有生津止渴作用,“令人身轻不饥,肌肉悦泽”。秋露繁浓时的露水称为“繁露水”。《本草纲目》记载:“秋露繁时,以盘收取,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饥。”
乾隆在承德避暑山庄避暑时,清晨起来呼吸清新空气,发现澄湖里荷叶上的露珠晶莹剔透,灵机一动就用天降露珠烹茶,果然汤味甘滑。他在一首诗的小序里写道:“水以轻为贵,尝制银斗较之,玉泉水重一两……轻于玉泉者,唯雪水及荷露。”因此夏秋季节,用荷叶上的露水烹茶,取荷之清香,又不损茶味,实在是一件风雅雅事。在《荷露煮茗》的诗中,他就写道:“平湖几里风香荷,荷花叶上露珠多。瓶罍收取供煮茗,山庄韵事真无过。”
不过说到用荷叶上的露水烹茶,是自古有之的。《浮生六记》中沈复记他的妻子芸娘:“在夏月荷花初开时,晚含而晓放,芸用小纱囊撮茶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周瘦鹃在《洞庭碧螺春》里记载了另一件趣事,1955年7月7日的清晨7时,苏州一个茶会上,品茶专家汪星伯兄忽发雅兴,前一晚先将碧螺春用桑皮纸包作十余小包,安放在莲池里已经开放的莲花中间。早起一一取出冲饮,“先还不觉得怎样,到得二泡三泡之后,就莲香沁脾了”。
这喝的已不单纯是茶,是荷香,清露,以及文人逸士千古流传下的风流雅致。
秋露是天然的馈赠。明代《考盘余事》“择水”条说:“天泉,秋水为上,梅水次之。秋水白而洌,梅水白而甘。甘则茶味稍夺,洌则茶味独全,故秋水较差胜之。”秋水水质清淡,气味甘洌。小啜一口,只觉淡而清凉,清绝无比。
说到“淡”,法国朱利安教授有一本《淡之颂·论中国思想与美学》极有意思,他从中国思想及文化的多种领域当中捻出了“淡”,以便将它作成一个审美以及哲思概念。他在书中提到:
淡的特点是无法被任何一种特殊的决定因素固定下来,因此能変化无穷。“淡”意味着“中”,是一切可能的事物的起点。“淡”不带领我们去探求某个隐藏的秘密,而是将我们从意义辨别的特性里释放出来,使我们不受任何特殊的强烈味道的束缚。
一杯好茶,因其平淡无奇而更吸引人,因其含蓄持重而更能容纳变化。《老子》说:“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淡”是最基本的味道,是万物的本味。理想的茶的味道终究是淡而“无味”。例如圣人“味无味”,甚者,“为无为”,及“事无事”,因为,智慧就是感知对立的事物不会被闭锁在其各自的特性,它们不停地相依相通。
我国古代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
鸿雁是中国大陆北方的候鸟。白露时节,北方的河川开始封冻,鸿雁便数十只一群结伴南飞觅食。鸿雁飞翔时,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行列整齐地划过天际,飘来“嗷——嗷”的鸣叫声,告诉人们,入秋,天凉了。三国曹丕在《燕歌行》中有“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的诗句,描绘了一幅白露时节秋色图:秋风萧瑟,草木零落,白露为霜,候鸟南飞。鸿雁集体迁徙,像给人传书送信,古人因此以鸿雁作为书信的代称。
玄鸟指的是燕子,燕子和鸿雁相反,是一种春日南来,秋日北归的候鸟,白露以后燕子离开了它们在江南临时搭建的巢,往北飞回故乡。由于故乡在北方,所以称“玄鸟归”。
“羞”是美味的食物,今人俗写作“馐”。白露以后,“群鸟养羞”,是说众鸟纷纷开始贮藏干果以备冬月之养。从《周书》对白露时众鸟生活情形的描写,可知中国人在远古时就对鸟类的生态观察入微了。
白露这天要留意家养的鹭鸶。他们平日性情温顺,离巢后都会按时归来。但在白露这天,却振翅飞去,一去不返。鹭鸶也叫白鹭,清癯高瘦,经常一只脚独立在水中,凝神静立,有超凡脱俗、遗世独立之感,也有一种文人的孤傲气。古人把鹭鸶,看作可与人互通的奇鸟,落寞的王禹偁就曾说:“唯有鹭鸶知我意,时时翘足对船窗。”我看过白鹭在水面上缓缓飞行的样子,影映碧波,像一朵云。《金瓶梅》第二十五回有两句诗:“雪隐鹭鸶飞始见,柳藏鹦鹉语方知。”雪隐鹭鸶,意象极美,与一句歌词“银碗盛雪,明月藏鹭,白马入芦花”一样,空灵而有禅意。
鹭飞、鹤鸣、饮露,使得白露这一天充满高远与孤寂之感。古人云:“物哀以秋为胜。”确如斯也。
作者:王加婷
编辑:张滢莹
责任编辑:陆梅
*文学报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