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AI、量子计算和科学,几十位诺奖得主把珍藏的往事和预言留在15张桌布上

文汇网 2019-10-30 09:38:47 显示图片

方桌2.jpg

十五张方桌,十五袭白布,再加上每人一支笔、一瓶水——恐怕没有任何一场世界级的科学对话现场,可以布置得比这更简约、更纯粹。

10月29日下午,受邀出席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最强大脑”们,与来自全球的上百位青年科技英才围桌而坐,平等对话,希望能在滴水湖畔,就科学与人类未来的话题,留下一些值得铭记的闪光点。

主办方鼓励所有与会者把自己在讨论中的所思、所感、所得,信手用笔写在面前的白色桌布上,这场对话也被称为“桌布论坛”。某种意义上看,这一张张桌布背后所表达的创新、开放、平等、自由的对话氛围,事实上也是上海正致力于打造的“世界会客厅”所倡导的文化。

重剑无锋.jpg

开放而灵性的表达,留下富有深意的跨界遐想

科学正在经历一场深刻变革。一方面,超级粒子对撞机、引力波探测,奔向“量子霸权”拐点的量子计算机……新工具正在拓展探索的疆域;但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跨国、跨界的学科交流,将为人类开辟新的视野和思路。而打破学科界限,让不同背景、年龄、国籍的科学家在同一袭桌布上挥洒创意,“桌布论坛”就此留下了一幅幅有意味的“跨界作品”。

未来的计算机会怎样改变物理学、生命科学?这是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弗兰克·维尔泽克在桌布上留下的开放式问题。对于量子计算机与宇宙研究的前景,他本人非常乐观;“太空的低温虽然使星际飞行非常艰难,但却是量子计算机所必需的。”此外,对于计算与生命科学的携手,他还有一个非常浪漫的遐想:未来,通过计算机,可以像下载电影那样下载人的记忆和想法,那样,全世界的科学交流将变得异常高效。

AI(人工智能)是当下全社会的热点谈资,科学大师们也不例外。但他们的思考有更多的哲学意味。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爱德华·莫索尔和2012年拉斯克基础医学奖得主迈克尔·希茨在与青年们交流后忽然提到:机器学习正在帮助研究,但作为人的创造物,它们能不能超越自己的定义,“生成”其创造者都不掌握的生命科学新理论?

类似的灵感,也出现在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亚利耶·瓦谢尔面前的桌布上:AI正在全方位赋能基础研究,帮助人们分析一些非线性的超大系统,但AI实际上不懂科学,它的“分析”很可能缺乏逻辑,由此,被科学主导了几千年的技术,未来会不会反过来主导科学?这会不会是一个威胁?

一支笔.jpg

彼此尊重又相互激发,对科学的激情让他们心灵相通

除了开放而充满灵性的表达,“桌布论坛”的另一特点就是平等。这不是单通道的“布道”或是求教,“大咖”与年轻人之间彼此尊重,又互相激发,在这样的气氛中,科学精神得以代代传承。

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说,“科学有一点点奇怪”。他的意思是,年长的科学家不应该坐着给年轻人指导;相反,年轻人的视野更开阔,所做的事情更酷,更值得向他们学习。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在总结自己的“桌布论坛”感想时说,年轻一辈和老一辈可以互相学习,教学相长,而无论什么年龄,对于科学的激情是不变的,这才使得做科学变得“非常酷”。

2015年图灵奖得主马丁·赫尔曼与与年轻人分享了自己年轻时候的一次“失败”经历——他的一篇论文,第一次投稿时,被某学术杂志拒绝了,而到了第二年,这篇论文不仅被发表,而且成了当年的“最佳文章”。赫尔曼的“同桌”、北京四中学生王砚弈说,她从这个故事里得到的启发是:“永远不要害怕犯错、不要被拒绝,而要把它作为一种收获。”

回忆起自己与2016年诺贝尔奖物理学奖得主迈克尔·科斯特利茨的交流,上海交大青年教授熊红凯说,科斯特利茨引用了一句名言——要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然后表示,这句话是错的:“因为没有人可以清楚地估算出正确的时间是哪个时间。”事实上,科学不正是因为未知和意外,才如此有魅力吗?

方桌1.jpg

无保留地支持年轻人意味着承担风险,但这一定是值得的

科学发现既是研究者的一次个人冒险,同时也离不开社会的广泛支持。桌布上,也留下了不同年龄科学家对于科研环境的期待与愿景。对于正在加速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上海而言,这无疑是一份值得珍视的馈赠。

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兰迪·谢克曼面前的桌布上,整齐地写着“1、2、3……”那是他对于上海该如何建设一流基础研究机构的建言要点。在谢克曼看来,对好奇心的保护、自由探索的氛围、稳定的政府与企业支持、开放的国际协作与交流,全都必不可少。

“有了好的人才,只要给他们足够的资源,就一定会有好的事情发生。”这是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亚当·里斯与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约阿希姆·弗兰克所在方桌的讨论结果之一。但从科学家的角度出发,这绝非一个轻松的结论,因为对社会来说,无保留地支持年轻人就意味着要承担风险,但这一定是值得的。

“作为社会,真正的问题是如何找到20多岁的天才,并让他们能够伸展翅膀。”诺奖得主朱棣文的话,可以作为“桌布论坛”上大师与年轻人对话的总结。许多伟大科学家在20多岁的时候就已经在做诺奖级别的研究,朱棣文相信,今天的年轻人也有这样的潜力。


作者:张懿 沈湫莎 金婉霞
摄影:邢千里 张伊辰等
编辑:张懿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