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讲不好普通话被《百家讲坛》淘汰,如今的他比易中天更火

文汇网 2019-12-26 20:36:55 显示图片

undefined

2006年夏天,一个穿蓝色中山装,喜欢手舞足蹈大声疾呼的中年人,忽然成了全国人民追捧的大众偶像。

他的很多名言,随着央视这个推手的力量,到今天还在流传。

人都是逼出来的!

天下有钱人终成眷属!

怀才就像怀孕,时间久了一定会被人看出来的!

这档节目,叫《百家讲坛》。

这个主讲的中年男子,是来自厦门大学中文系的教授易中天。

就在几年前,厦门大学分给他一套112平方米的房子,但要3万块钱。可易中天连那3万都拿不出来,只好作罢。

登上《百家讲坛》几年后,他就顺势登上了中国作家富豪排行榜。每年交的税都有几百万。

世界是功利又势利的。很少有人知道,同期参加百家讲坛录制的另一位教授却落选了。

他叫戴建业,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01

戴建业的履历,丝毫不比易中天差。

博士生导师,古代文学学科组长、学科带头人。皓首穷经几十年,出的书和论文快堆到腰上了。

《百家讲坛》拒绝他的原因是:

您普通话说得不好。

作为一个资深的湖北麻城人,普通话不止影响了他这一次命运。

1985年,刚当上老师时,他的第一堂课讲完了,教室里鸦雀无声。

第二堂课,校领导集体前来参观。

他还以为,自己讲得太好了,把大家都震撼了。没想到,下课后,一位老师走过来说:

我们一句话都没听懂,不知道你讲的是什么名堂!

为此,他苦练多年普通话,但还是操着一口改不掉的湖北麻城乡音,经常一边讲课,一边说出各种口头禅:

这个鬼东西,我的个天,哈哈哈哈哈,你听懂了没有啊?

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原本在校园外名不见经传的他,突然被很多人骚扰。

走在街上,突然就有人窜出来要他合影,说听了他讲的陶渊明不会种田。

促成这一切的原因是,一年前,他上课时被学生录下一段,传到了抖音上。一天时间拿下了2000多万次的播放量。

那一段,是他在讲课时吐槽了陶渊明的诗《归园田居》。

他在讲课时,自曝的爱情故事,也被无数人观看和点赞。

比如,讲到曹丕的诗“慊慊思归恋故乡”,他一句话就道破了曹丕写诗时的心事。

男人结了婚说想家,百分之百是说想老婆。我的家在麻城,我肯定不想麻城,我想武汉,因为我老婆在武汉。

女性的伟大在这里,她走到哪里就把家带到哪里。我们男的办不到,我们走到哪里都是一个人。

结婚第四天,太太做了饭,端菜上桌。他刚吃第一口,眼泪就差点掉下来,默默哀叹自己命好苦。

怎么办呢?

他不敢说不好吃,含泪说好吃。这一吃,用了十多年才习惯。

结婚时,太太对他说,以后咱们统一思想,家里大事你说了算,小事由我来管。

他激动得要死,感叹自己的命怎么这么好?后来才发现自己掉进了坑。

结婚30多年,我家里就没有发生过一件大事。

他最火爆的视频,收获了175.7万个点赞,3万个评论,4万个转发。视频下方的评论区里,好多人在积极发言:

我喜欢这个鬼教授,听懂了没有?

突然想上课了。

我高中语文老师要是这样的,我可以保证语文成绩不会差……

戴建业火得一塌糊涂。连人民日报都刊登了写他的文章,给他点赞。

走红网络的背后,离不开他几十年来的专业研究,和深厚的学术积淀。

只不过,让他火起来的不是百家讲坛。

那档曾经火爆一时的电视节目,已经在去年6月正式停播。

当年阻碍他上电视的一口方言,在这个时代不但不是劣势,反而成了传播的优势。

在接受采访时,他经常说一句话:

undefined

02

同样意外当上网红的,还有一位学者。

她就是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副研究员卢静,博士。

undefined

按照年龄,她还不到戴建业老爷子的一半。

但如果要论高冷的程度,她的高冷却是戴老爷子的好多倍。

主要是因为:稀缺。

她研究的古脊椎生物课题,今天放在全世界,也只有几十个同行。

平时发表的论文,都是普通人每个字都认识,但如果把这些字连在一起,就完全读不懂了。

比如她发表的一篇论文,《肉鳍鱼类脑颅最新研究揭示硬骨鱼类崛起之路》:

短耳褶纹鱼开始出现进步肉鳍鱼类特有的结构耳上腔(包括内淋巴囊和与之相连的内淋巴管两部分,负责将内淋巴液吸收入脑脊液)的雏形……

另一篇,《弥曼鱼再研究为解开辐鳍鱼类起源之谜提供新证据》:

弥曼鱼内颅具有典型的辐鳍鱼类特征,如侧颅管与喷水管修订了“整列层”是肉鳍鱼类特有结构的 传统假说……

我陪着耐心再把全文再读一遍,只读懂了一句:

4亿年前,这类动物是地球生态链中的霸主,今天的人类是从它们后代中进化出来的一部分。

好嘛,拜拜了您嘞。

如果放到现实中,她付出几十年努力得出的研究成果,读者有多少不知道。但她自己亲口说过,研究这一行的,在全世界也就几十个人。

一次为出版社制作科普视频时,她和搭档突然萌生了想法。

大多数科学知识都枯燥晦涩,想要让大家喜欢,就一定要把专业知识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结合。

因为她发现,中国在古生物研究其实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科普方面还差得很远。

最后想到的办法是:吃。

通过与每个人都有关的吃饭,科普关于动物的知识,她给自己取了网名:

玩骨头的卢老师。

第一次尝试,是吃完一条胖头鱼,把鱼骨头拼成标本。

想要把一个鱼头吃完,再把吐出来的骨头拼好可不容易,在吃的时候,就有同事把这个鱼头的上颌骨给吃了。

费劲拼了几个小时后发现,缺了这块骨头的鱼头,始终是个豁嘴。

undefined

之后,她只好再吃一份鱼头,把另一条鱼的上颌骨拆下来粘上去,这样,录制的时间就耗时了七个小时,最后浓缩成一分钟的视频。

当天晚上,这个由素人第一次上传的视频就收获了400多万观看和十几万的点赞。

几天后,她又做了新的尝试,把一只黄焖鸡吃完,剩下的骨头拼接还原成了一副鸡的骨骼标本。

undefined

还是爆红,这条视频获得了千万播放,108.1万点赞,1.8万条评论和近4000次转发。

而且,不少人看出了她想要表达的东西:

鸡的骨头,怎么跟恐龙这么像啊!

说对了!鸡作为鸟类,正是由恐龙进化而来的!

undefined

接下来,炖甲鱼、北京烤鸭……卢老师玩的骨头越来越多,人也越来越红。

那两篇对普通人来说犹如天书的论文,在抖音的科普视频里就变得通俗易懂起来。

通过制作的标本,她趁机做科普:

看,鱼鳍中有内骨骼,这个结构和人类的前臂是可比的

从标本中可以看出来演化趋势,我们就可以发现,鱼类爬上陆地、变成四条腿的脊椎动物的过程中,一些特征其实早就显现了……

虽然她也发现,当知识型网红其实没有那么容易。

为了做这些玩骨头的视频,她和同事们吃了不少顿美食是真的。但哪怕是中午1点钟吃完就开始动手,等拼完骨头、做好这条几十秒的视频,一看时间,晚上六七点了。

有时候,光一句台词就要反复说20多遍。

比她当初考博士还痛苦。

03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个叫“只露声音的宫殿君”的男人,一度是整个抖音最神秘的网红。

因为,他的视频里只有故宫景色和建筑的各种问题,和他自己的讲解配音,从不露脸。

跟着他的视线和脚步,你就像进入了一部关于故宫的百科全书。各种各样你想不到的问题,他都能给你解答出来。

比如,故宫的顶上为什么没有鸟屎?

答案是:

故宫琉璃瓦是个曲面,不适合鸟类长期站立,加上琉璃瓦瓦面光滑,就算有鸟在这里方便,雨水也会将粪便冲洗干净。

溥仪在伪满洲国皇宫里建了个游泳池,为什么却从来没有游过泳?

答案是:

龙体不能外露,溥仪只能搬个椅子在游泳池边晒太阳,看着自己的侄子辈在水里打闹嬉戏。

少有人知道他的另一个身份,31岁的中央戏剧学院讲师胡政阳。

从高中时代第一次来北京参观故宫,被深深的震撼到;为了看故宫考到北京上大学,特地学了历史专业,再到在北京生活工作,他前后去了几百次故宫。

因为去的次数太多,如今故宫的检票闸机已经将他识别为高频访客。猜不透他是干啥的,工作人员都毛了。

有一次,一位检票员直接将他拦在入口,以盘问故宫大盗的态度,严肃地问:

你是干嘛的?怎么老来故宫,有什么目的?

开始在抖音做起关于视频科普以后,胡政阳很快就积攒起262万粉丝,收获了740万个点赞。

火了之后,很多商业机构都纷纷找上门来,希望能签约他,推出专门讲解故宫的历史课程,但都被他一一回绝了。

后来,他干脆在抖音上发起了公益“讲故宫”的活动。

服务的对象是:孤儿院、福利院、残疾人康复中心、残障人士、打工子弟学校、环卫工人。

只要是这些人来北京看故宫,都可以提前预约他,免费带领参观,义务讲解。

最近两年里,他感到最有成就感的小事也来源于此。

带领一对环卫工夫妻游览故宫,两人告诉他:

在北京扫了这么多年的地,第一次进故宫,而且知道这么多的故事,值了!

他陪一群常年不出门,患有视力障碍的粉丝游览故宫。跟他们一起,用手触摸了故宫的城墙。

当他们站在太和殿那个偌大的广场上时,一个戴着墨镜的盲人突然对他说:

风很大,我感觉到了四面八方的风都向我吹过来。我以后要多出来看一看。

那一瞬间,他突然觉得,自己这些年的付出非常值得。

04

1970年,几位美国传播学家联合提出了一个理论假说:

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这个理论,后来被称作知识沟壑理论,一次次得到反复的检验。

曾经,互联网带来的新沟壑摆在我们面前。看娱乐节目的人,很难与严肃阅读和讨论联系起来,知识沟壑带来的差距正在不断扩大。

在接近半个世纪之后的2019年,中国互联网流传着一个令人咂舌的数据,中国14亿人口中,拥有大学本科学历的人群总数不到5%。

对于这个国家的大多数人来说,信息的革命和知识的普及,相比高大上的科研而言更加迫切。

幸运的是,网络也有向善的一面,和积极作出改变的可能。

原本是休闲娱乐占主导地位的短视频平台,也在不断进化中,升级成为人们学习新知的载体。

直到2019年6月,卢老师还觉得,抖音不过是一个跟着视频配乐摇头晃脑,嘻嘻哈哈的娱乐工具。

完全想不到,自己会有朝一日,成为今天这样,千万人追捧点赞的网红。

她在抖音上玩骨头,每次都有人欢笑,有人观察,有人会问出来一些或幼稚或深刻的问题,等待解答。

在这里,她也看到了各种各样的专家学者,正在做同样的事,把复杂的知识日常生活化,把隐性的知识显性化,用口语的形式生产和传播,让普通人也能接收知识。

目前,在抖音上,仅粉丝数量过万的知识内容创作者,就有7万4千人。戴建业、卢静、胡政阳,就是其中的3个。

这7万多人发布的知识类视频达到1984万条,累计播放:1.9万亿,够全中国每人看1000遍。

面对一个复杂的中国,抖音正在促成人和人的相互连接,协助完成知识的传播与普惠。

不过,卢老师也有不爽的时候。

因为她发现,自己拍的视频:

只要一脱离了“吃”的主题,点赞量和评论量就跟过山车一样,“砰”地掉下来。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姜澎

来源:8字路口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