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年建筑“白公馆”里,沪剧和旗袍最配

文汇网 2020-08-09 22:18:51 显示图片

微信图片_20200809220259_副本.jpg

旗袍和沪剧这两样上海的标志在上海沪剧院新址“白公馆”来了次浪漫邂逅,80余名嘉宾穿上各色旗袍携手漫游这幢小白楼。8月9日下午,由市妇联指导、上海海派旗袍文化促进会和上海沪剧院主办的“玫瑰传旗,沪剧与旗袍的优雅之约”在汾阳路150号举行。

百年前,著名匈牙利籍建筑师邬达克设计建造了汾阳路150号这座特别的建筑,在抗战结束后成为“白公馆”。沪剧院2019年12月正式成为“白公馆”的新主人,在这里续写百年沪剧与百年公馆的交融对话。

上世纪30年代是旗袍的黄金年代,同时期代表上海声音的沪剧也开始以“西装旗袍戏”表演形式在上海红火发展起来。旗袍与沪剧在碰撞中诞生250多出“西装旗袍戏”,这些题材来自社会新闻、现代小说和中外戏剧,改编自戏剧大师曹禺处女作《雷雨》就是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微信图片_20200809220905_副本.jpg

“海派旗袍是我们上海女性的象征,也是海派文化的一张名片,穿上旗袍,自然而然地就感受到一种优雅。”上海海派旗袍促进会会长沈慧琴表示。

活动中,海派旗袍文化大使、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将《西装旗袍与沪剧》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带来沪剧经典唱段的同时还带领嘉宾漫游“白公馆”花园、参观沪剧文化展厅。上海时尚梦想中老年模特舞蹈艺术团团员们则身着各色绣花旗袍,演绎家喻户晓的《紫竹调》。

微信图片_20200809220838_副本.jpg

值得一提的是,记者获悉“白公馆”将于今年10月起计划每月设定一天开放日,通过沉浸式戏剧的形式吸引年轻观众,让更多人听见“上海的声音”。

作者:王筱丽

图片:主办方供图

编辑:周敏娴

责任编辑:邵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