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精神”作为中国精神领域独特的文化符号,已经成为民族精神的写照,始终传承在我们的社会中。当年雷锋是怎么被发现的?又是怎么被树立为典型的?谁是最早宣传雷锋的人?今天我们重温发现雷锋的过程,是对雷锋最好的纪念。
新兵代表
1960年1月8日,雷锋与一同入伍的新兵战友们抵达辽宁营口。入伍第一天的新兵欢迎大会,他就被选为新兵代表上台发言。
主持欢迎大会的团俱乐部主任陈广生按照议程,在请团首长致欢迎词和老兵代表讲话之后宣布:“请新兵代表——雷锋同志讲话!”并向全体第一次介绍雷锋,“雷锋同志是湖南人,务过农,入伍前是鞍钢先进工人……”雷锋登上主席台,站在话筒前,陈广生发现话筒比雷锋高,急步上前调低话筒。这时,本来就有些紧张的雷锋,显出几分窘态。但他很快恢复平静,并把原本准备好的讲话稿收起塞进口袋,来了一番即兴演讲:“我们这些新战士,能在60年代刚刚开始的日子穿上军装,扛起枪,都有说不出的高兴。我们中有工人,有社员,也有学生,来自四面八方。可我们只有一个心愿:学好本领,保卫祖国,当个像样的兵。刚才,团首长讲人人争当‘五好战士’。依我说,有在座的领导,有老同志的帮助,莫说五好,有个十好八好的,也保证当上……”台下发出一片笑声,雷锋抓住话筒补充一句:“大家笑什么呀!我讲的全是实话。”
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战友们认识了雷锋。
全团标兵
雷锋按照“讲的全是实话”的诺言,在第一年里做出许多好事、实事,当上了“五好战士”。
辽阳地区发生水灾,雷锋向灾区人民捐款100元;所在连队驻地的和平人民公社成立,雷锋送去100元。而那时雷锋一个月仅有6元钱的固定津贴费。经过了解,才知道入伍前的雷锋有几年的工作经历,他是捐出了个人的全部积蓄。领导和战友们还注意到:新兵参加修钢厂都发新军装,雷锋所在的特别营每人发两套,可是雷锋只领一套。他说,一套够了,旧的补补还可以穿。
当时全国农业生产遭到破坏,老百姓吃不饱饭,军粮也供给不足,思想政治工作经验丰富的团政委韩万金从这样的社会背景中,看到了雷锋克勤克俭、任劳任怨的闪光点。于是,决定宣传雷锋。如何宣传雷锋?韩万金认为首先应该对雷锋的事迹进行调查、总结,然后整理材料上报。由谁写材料呢?他想到了俱乐部主任陈广生。
陈广生来到雷锋所在连队与雷锋面对面交谈,深入驻地找群众细致访谈,还向和平公社党委的同志了解情况。根据这些第一手素材,他整理了一份题为《雷锋同志模范事迹》的材料。团领导审读了初稿,韩万金提出要求:“一是一,二是二,不许有水分。真的就是真的,不是真的就不要写进材料里去。”陈广生又将初稿交与雷锋及其所在连队的领导和战友作近一步核实。当雷锋瞧见标题上的“模范”二字时,很不高兴地说:“我模范啥?我哪儿模范?我是新兵呢!当兵不到一年,这些事儿都是我应该干的,这有啥模范不模范的。”陈广生解释说:“这是团党委对你的表现的认可,也是集体决定的宣传工作,你好好看看,认真改改。”听过一番解释,雷锋在读完全文后,说:“标题不好,我不要这个‘模范’!”并在原标题上方写下“解放后我有了家,我的母亲就是党”。初稿完成后,陈广生接到上级通知参与电影《地雷战》创作,去了北京。
就这样,由陈广生采写、雷锋修改了标题的材料《解放后我有了家,我的母亲就是党》,经团党委审定后报上级党组织,随后下发至团所属部门和连队,新战士雷锋便成了全团指战员中的模范人物。
全国榜样
1960年10月的一天,《前进报》总编辑稽炳前找来新华社驻沈阳军区军事记者李健羽和佟希文,说:“最近,报社收到一篇自然来稿,写的是沈阳军区工程兵某部新战士雷锋,在辽阳发生水灾时,拿出100元钱救援灾区人民。这种精神不简单,里面可能有点儿文章可作,你们作些准备,去那里挖挖。”
接受了任务的李健羽和佟希文从沈阳军区政治部获悉:沈阳师范学院请雷锋于近日到该院作忆苦思甜报告。两人决定去现场采访雷锋。报告会还未开始,他们听到部分师生议论:解放军小战士作报告,他能讲啥呀?李健羽和佟希文也心存疑虑:这么个新兵给大学生、大学教授讲,他们能听下去吗?
报告会开始了,一身戎装的雷锋走上讲台,大声对着台下说:“领导、老师、同学们,我不是来给大家作报告的,我是来向大家汇报我怎样当兵的。”雷锋从自己参军报名时如何因体重、身高等不够条件,就加大饭量增加体重讲起,到后来如何缠着征兵干部讲自己的苦难家史,又讲他人伍前在农村、工厂的经历以及到部队后的感受……这一席肺腑之言引起了广泛共鸣,报告会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亲闻雷锋讲话的李健羽和佟希文拿定主意:这个人物值得写!
两天后雷锋就要回抚顺,他们决定和雷锋坐同一趟沈阳至抚顺的列车。在列车上,李健羽和佟希文对雷锋的采访总是被打断,认识不认识的乘客都寻着雷锋所在车厢、座位来聊聊。列车长见两位记者一副不明就里的样子,走近他们解释说:这一路的老百姓都熟悉雷锋,都喜欢与雷锋打招呼。因为雷锋常乘坐这趟车,他一路上不是打扫卫生,就是替旅客打开水;不是为刚上车的旅客找座位,安放行李,就是替站着的嫂子抱孩子;列车每到一站他就扶老人或有困难的人下车,搬行李……李健羽和佟希文这才恍然大悟,也深刻体会到对雷锋的采访,还有很多素材可以挖掘。
随后,李健羽和佟希文在雷锋所在部队呆了3天,最终写成了《党的好后生》一文。稿件送到《前进报》总编辑稽炳前案头,经他审阅后转报军区副政委杜平。杜平又将标题《党的好后生》改为《毛主席的好战士》。同时拟写了一段批语:“雷锋同志的苦难,是整个阶级、民族的苦难。在解放前像雷锋同志那样遭遇的人比比皆是,他只是千干万万受苦受难人中的一个。解放后,全国人民在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彻底翻了身,正为建设美好、幸福的生活而忘我地劳动。可是有的人竟在短短的11年中忘了本,身在福中不知福。因此,雷锋这种精神显得十分重要,值得学习……”《毛主席的好战士》一文和杜平拟写的批语,发给了新华社。不几天,新华社发了通稿。
雷锋,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典型。
融入人民
一年后,陈广生从北京返回。韩万金找到陈广生说:“你的文章《向阳坡上长劲苗》得想办法打出去。”这一提醒,勾起了陈广生的回忆。当时把雷锋的事迹材料上报团党委后,觉得雷锋的模范事迹确实感人,他就利用业余时间写出了37000字的报告文学——《向阳坡上长劲苗》。政委说:“你去北京一年多了,知道雷锋现在是啥样?我建议你到雷锋班去,在那里生活一段时间,把这一年来雷锋是怎样当班长的、怎样成为抚顺市人民代表的、怎样作为少先队校外优秀辅导员受到共青团抚顺市委表彰奖励的、怎么参加军区首届党代表会议等等这些事,都搞清楚补充到文章里面去。”
陈广生随即到雷锋所在连队了解情况,得知雷锋带着十几个战士、几辆车在铁岭执行国防施工任务,陈广生决定跟随雷锋出一趟车。山区盘山公路弯多、路窄,雷锋手握方向盘,很专注。经过一段复杂道路后,陈广生终于开口问道:“我写的文章印出来了,读了吗?写得怎么样?像不像你?你把这一年多来的事儿给我说说。”雷锋说:“陈主任,别再写我了!说心里话,如果不是新中国、不是共产党救了我,我早就死了。我没有别的心情,就想把党给我的工作干好,把部队首长交给我的任务完成好,多做点实事,报答党对我的抚育之恩。就这么简单!”
采访归来,陈广生根据几天的观察和思考,将《向阳坡上长劲苗》进行补充,改写成《雷锋的故事》。这部专著出版后,全国人民得以完整地了解到雷锋的生平事迹。
(作者单位:中共宜宾县委党史研究室)
——摘选自《炎黄春秋》2019年03期
作者:倪良端
编辑:周怡倩
责任编辑:张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