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用1213朵菊花缅怀遇难同胞

文汇网

051226362ro6.jpg

本报南京4月5日专电 今天一早,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迎来如织人流。8时30分,纪念馆馆长张建军带领全体馆员在门口列队,向扫码捐款的观众发放1213朵菊花,用1213朵菊花缅怀逝去的同胞。

在纪念馆哭墙上,悬挂着黄、白菊花扎成的祭奠花圈。上午9时15分,2019清明家祭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后代传承记忆行动正式启动。

参加仪式的有幸存者代表夏淑琴、葛道荣、阮定东等和他们的后代,以及远道而来的日本友人松冈环、大门高子及日本紫金草合唱团全体成员等共计70人。

仪仗队向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敬献花篮,全体人员向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三鞠躬,并献花。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陷南京,30多万中国同胞在40多天时间里惨遭杀戮,兽行暴虐,旷世未闻。2015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南京大屠杀档案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92岁的幸存者葛道荣老人表示,亲人受害82年了,也让我们痛苦怀念了82年。他说:“今天我们在此悼念遇难的先人,就是要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作为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我要把我的亲身经历,把当年国家遭受日军侵略的惨痛历史告诉我的子子孙孙,告诉更多人。让大家牢记历史,反对战争,珍视和平,圆梦中华,决不让历史悲剧重演!”

南京侵华日军受害者援助协会会长、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连红指出,近几年来,许多幸存者的第二代、第三代接过了传承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的责任,他们经常主动参加纪念馆开展的各种纪念活动,已经成为传承南京大屠杀记忆的重要力量。

晓庄学院大四学生阮杰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阮家田的后人,同时也是纪念馆的一名青年志愿者。他在现场发出倡议:从我做起,把先辈们在南京大屠杀中的历史记忆接力传承下去,让子孙后代、让更多的人真切地了解、记住这段历史!

据统计,今天,有超过42000人、38个团队来纪念馆缅怀遇难同胞。


作者:本报驻苏记者叶志明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