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将如何起步

文汇网

timg.jpg

■要贯彻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原则

■要突破体制瓶颈,改变条块分割的现状,实现生产要素在长三角区域内有序自由流动

■一体化的实践可以从小到大,通过试点逐步推进

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区域由此迎来新的历史机遇。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指出,要回答好“1+1+1+1>4”这个重大命题,既需要实践探索,也需要理论支撑。在昨天召开的以“长三角一体化:理论与对策”为主题的中国城市百人论坛2019春夏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多方位多角度为长三角一体化建言献策。

一体化实践可从小到大

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徐匡迪在主旨演讲中指出,长三角有五大特征:它是我国城市化最密集的地区;是我国先进实体经济的引领区;是科技和人才的集聚地;是经济对外开放、对内辐射的龙头;是我国金融服务业的重要保证。但徐匡迪强调:“长三角不是现有的经济总量之和,而是要通过创新来发挥更大的作用。”

对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如何起步,他提出了三点建议:首先,要贯彻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原则。区域一体化发展不是截长补短,是真正做到开放融合、相互促进、都有提高。不是搞区域内的行业分工,同类归并,而是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其次,要突破体制瓶颈,改变条块分割的现状,实现生产要素在长三角区域内有序自由流动。上海要率先向长三角城市做好科技、金融、人才服务,帮助其走向国际市场。最后,他建议“一体化的实践可以从小到大,通过试点逐步推进”。京津冀城市群有雄安新区作为试点,粤港澳大湾区有前海作为金融改革创新试点,长三角也可以在上海、江苏、浙江交界处划出一块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先行试验区,摸索到一体化的方法和经验以后,在合适的时间做出规范。

深化改革开放先行先试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指出,应当清醒地看到,2010年以来,传统意义的城市化步伐正在趋缓,流动人口在规模下降的同时落户城市意愿显著下降,而人口向大都市集聚的趋势则进一步凸显。中国经济发展逐渐显示出城乡一体化的新特征。他认为,因应形势发展,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要抓住“痛点”,适时调整战略重点或实施方式。他提出,未来我们至少需要从两个层面着手推进区域内的城乡一体化:一是公共服务均等化,二是土地市场一体化。

换一个角度看,长三角实际上是一个成长中的世界级超大都市圈,如何用好这个战略机遇期?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认为,要着眼增量,着眼新的增长动能,着眼深化改革开放先行先试。比如,加快形成更多的区域性创新中心和创新型城市。他强调,这个创新中心“不是高楼大厦多,最重要是创新的生态”。又如在绿色发展方面,推广绿色标准、绿色技术、绿色金融等,长三角可以先行示范,拓展长三角一体化的新格局。

善于学习借鉴国际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事业是向世界开放学习的事业。多位学者在研讨会上指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是世界上很多国家或地区适应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选择。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善于学习借鉴国际经验,选择更佳路径。徐匡迪建议向欧盟学习,虽然欧盟各国政策体制完全不一样,但是商品等要素可以自由流动。

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黄仁伟研究员指出,目前,欧盟各国在航空航天、通讯信息、汽车及重型装备等产业均已实现高度一体化。核心竞争力和配套体系相结合,避免重复竞争,实现优势互补。这些经验对长三角的产业规划有借鉴意义。他认为,长三角到现在没有一个核心的产业一体化,重复的产业特别多,这是长三角长期以来难以一体化的原因之一。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专家们还指出,诸如基础设施配套和共享成为产业链基础的大东京湾模式,具有多中心城市带和产业带的加州模式,以金融中心、文化创意中心、教育科技中心带动制造业和航运中心并向周边地区辐射的大纽约城市圈模式等,其成功的经验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在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在更高的质量基础上把它们结合起来,最终形成一个经济文化社会的共同体。


作者:本报首席记者 杨逸淇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