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闹天宫不是在反映农民起义?| 林庚先生说《西游记》

文汇网

本文为林庚《关于大闹天宫的故事情节》(1956)第一、第二部分


林庚先生.jpeg

林庚(1910—2006),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市),生于北京。诗人、文学史家。北京大学教授。



《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中心,曾被肯定为是反映农民起义的,这肯定给全书前七回之后的九十三回带来了纷纭无定的解释,把一部完整的作品弄得一刀两段地割裂开来。尽管如此,前七回的论断是不容怀疑的,具有总结性的一种说法是这样的:“没有中国历史上多次发生的那样规模巨大,以至使得封建统治者不能维持或者几乎不能维持的农民起义战争,孙猴子大闹天宫这样的情节是不可能虚构出来的。”总之,大闹天宫的故事情节的产生,如果不是建立在历代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的基础上,或者说其中心不是反映农民起义,那是不可能的。


然而为什么“不可能”呢?却从来缺少分析和解释,这就使得这个结论虽然说得十拿九稳,却并没有多少把握。现在我们不妨先就大闹天宫的情节做一点初步的分析。


一 关于大闹天宫情节的分析


首先通过孙悟空的性格、形象究竟反映了什么样的思想意识呢?这分析一开始对于说明反映农民起义就是不利的。孙悟空的性格与封建社会里的农民有着显著的差异。农民热爱自己那块土地,非到万不得已绝不愿意离开它去,所谓“安土重迁”乃是农民所具有的典型性格。同时农民的思想意识,在沉重的封建剥削下,是向往于无剥削的葛天氏之民的生活的。《西游记》中花果山的描写,就正近于那样一种生活,可是孙悟空却并不安于那种生活,他偏要离乡背井远涉重洋去寻求他的理想。孙悟空的离开花果山并不是由于兵燹灾荒或者其他不得已的情况,而是如《西游记》所叙述的,正在:


朝游花果山,暮宿水帘洞。

春采百花为饮食,夏寻诸果作生涯。秋收芋栗延时节,冬觅黄精度岁华。


所谓“享乐天真”,“喜宴之际”,放下了这样无忧无虑的生活,却要飘洋过海走遍天涯,这是封建社会的农民的性格形象吗?这是符合于封建社会下农民的典型意识吗?然而这个远涉重洋却是美猴王成为孙悟空的重要情节,没有这个情节发展,也就没有了大闹天宫的下文,可是这个情节对于说明反映农民起义却是不利的,对于说明西天取经反而是有利的。因为孙悟空既能克服种种困难访道于三星洞,为什么不能经历种种磨难取经于西天呢?这里有着性格上的一致性。可是西天取经却正是被认为与农民起义是不一致的,然则这带有一致性的孙悟空的性格,对于说明反映农民起义就显示是不利的了。


当然更重要的是要来分析大闹天宫本身的情节,这里我们先从大闹天宫的起因开始。那么大闹天宫的起因究竟是什么呢?莫非如历来农民起义的发生,是由于花果山的洞天福地变得民不聊生了吗?或是由于天宫对于花果山的猴子们强征徭役,重加赋税,以及有其他类似情况的压迫吗?可是这些在大闹天宫的前夕都找不到。大闹天宫的发生一共两次:第一次由于请孙悟空到天宫去,却给了他一个未入流的弼马温的官职,孙悟空发现玉帝如此看不起他,于是大闹了天宫,而且孙悟空从此终身恼恨听见弼马温三个字,这是应该说贯穿着有孙悟空的典型性格与思想意识,可是这是起义农民的性格形象与思想意识吗?然而这正是第一次大闹天宫的起因,除此之外,并没有更多的原因。第二次大闹天宫是由于孙悟空虽然做了齐天大圣,也有了齐天府,可是却没有请他赴蟠桃会,这样的事情跟农民起义就更难联系上了,可是这一次闹得却比上一次更凶。有人说官封弼马温以至于齐天大圣,都是统治者的怀柔政策,可是怀柔政策也是多种多样的,怎么一被怀柔就一定是农民起义呢?汉高祖曾经怀柔过韩信,韩信要做齐王汉高祖就封他做齐王,这是大家都熟悉的故事,可是韩信能算是农民起义吗?然则两次大闹天宫的起因,与农民起义都是难得有把握能够联系得上的。


大闹天宫的战争场面乃是孙悟空与天兵天将们的对抗,这是被认为反映了农民起义的,可是在这个战争中,尽管天兵天将是那样多,而孙悟空却是一个出色的单干户。因为那些花果山的猴子们根本就到不了天宫,所以也根本上起不了什么作用,可是我们几曾看见有农民起义战争是一个人单干的?这就更没有把握了。农民起义所依靠的力量是群众,所谓“登高一呼,揭竿而起”。而孙悟空所依靠的是他的七十二般变化与一根如意金箍棒,此外还有的就是一身毫毛会变成千百个小孙悟空。若说这千百个小孙悟空就算是代表起义的群众,那么在西天取经的路上,孙悟空也老带着这一身毫毛,而且随时可以变成千百个小孙悟空,也就无时不是在起义之中了,这说法也是没有人会同意的。


然则大闹天宫的情节,从起因到整个战斗的分析,哪一件可以让我们满有把握地认为它是反映了农民起义呢?


也许有人会这样想,既然中国曾经多次发生过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那么什么作品能拒绝受到它的影响呢?我想大概并没有什么作品会拒绝这种影响,而且影响如果不论大小,不论间接直接,那么也总是会有的。可是一则影响并不等于反映,二则影响并不都是决定性的,例如著名的小说《金瓶梅》与《西游记》,就是同一个时代的作品,如果我们并不说《金瓶梅》是反映农民起义的,为什么同时代的《西游记》就非是不可呢?这里我们所真正需要的不是笼统的概念,而是具体情节的分析。现在就要接触到另外一个有兴趣的问题,那就是所谓“反了”。


01300000329092123989896786448.jpg


二 说“反了”


原来《西游记》第四回里有这样的话:


新任弼马温孙悟空,因嫌官小,昨日反下天宫去了。


第五回上又有这样的标题:“乱蟠桃大圣偷丹,反天宫诸神捉怪”,可见大闹天宫确实是“反了”,这也许正是那满有把握的最后理由,可是这也仍然是没有把握的;因为仅仅是“反了”也还不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它并不能代替具体的分析。这里我们不妨先从小说说起,例如《水浒传》里有宋江吟反诗,这是“反了”,《封神演义》里就又有苏护吟反诗,这又是“反了”,同是吟反诗,同是“反了”,能说都是农民起义吗?至于历史上的“反了”,则更是不胜枚举,例如《左传·庄公八年》:


齐侯使连称管至父戍葵丘,瓜时而往,曰及瓜而代。期戍,公问不至;请代,弗许;故谋作乱。


结果杀了齐襄公。这是由于戍边日子久了而“反了”的。《左传·襄公十四年》:


卫献公戒孙文子宁惠子食,皆服而朝。日旰不召,而射鸿于圃;二子从之,不释皮冠而与之言。二子怒。


结果孙文子作乱,卫献公奔齐。这是由于国王召宴,到时候又不给饭吃,并且简慢无礼而“反了”的。襄公二十五年:


乙亥,公问崔子,遂从姜氏;姜入于室,与崔子自户出。公拊盈而歌。侍人贾举止众从者,而入闭门。甲兴。公登台而请,弗许;请盟,弗许;请自刃于庙。弗许。皆曰:君之臣杼疾病,不能听命;近于公宫,陪臣干掫有淫者,不知二命。公逾墙,又射之,中股反坠,遂弑之。


这是由于国王荒唐的黄色事件而“反了”的,至如之后秦的嫪毐作乱,是由于和皇太后私通而公然“反了”,当然是不足为训的。而《史记·廉颇列传》:


赵廉颇伐魏之繁阳,拔之。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魏之大梁。


廉颇由于赵王对于他的不够重视而大怒,他拒抗赵王之命,把派来接替他的乐乘打得抱头鼠窜,然后反出赵国去了。这“反了”与孙悟空的“反了”,其神态间,颇有异曲同工之处,这姑且不多说。反正信手拈来历史上就有如此多种多样的“反了”。我们能一见“反了”就把它们都贴上农民起义的标签吗?


所以一个笼笼统统的“反了”,并不能就代替大闹天宫具体情节的具体的分析,可是我们偏偏就是在分析上找不到农民起义,我们所有的往往只是一些教条的概念,却作出非常坚决的结论;我们有把握的到底是什么呢?


timg.jpg

动画片《大闹天宫》(1965)






作者:林庚
编辑:李纯一

来源:林庚《西游记漫话》(北京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