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长荣:我是一个超龄服役的“戏曲老兵”

文汇网

timg (7).jpeg

京剧电影《曹操与杨修》剧照

我是一个超龄服役的“戏曲老兵”,出生于1940年。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第一时间,党和政府就为梨园人士专门举办了三期戏曲讲习班。这对于梨园行来说,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新鲜事,家父(尚小云,编者注)听闻,第一时间就积极报名参加。除了父亲,大哥、二哥也参加了这个班,连着两期,每次学习完回家,父亲和两位哥哥都会第一时间与家人、同行们分享。

undefined

尚小云(资料照片)

受讲习班的影响,父亲于1949年11月成立了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尚小云剧团,紧随其后,解放后排演的第一出大戏《墨黛》也很快出炉,父亲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他的艺术主张和对新文艺政策的支持,这让当时的戏曲界甚至文艺界都为之赞佩。父亲对我的言传身教无疑影响深远。上世纪50年代,文艺发展蒸蒸日上,流派纷呈,大师云集,童年的我有幸见过许多大家的风采,正是从那时起,我明白了积淀、传统与创新的重要,这些理念就像一颗颗种子似的刻在了心中,也成为了我毕生的创作追求。

上世纪80年代末,还服务于陕西省京剧院的我发现了《曹操与杨修》的剧本,有了排演的想法。但对当时的陕西省京剧院来说似乎有点吃力,于是我选择来上海。尽管当时我在上海无亲无友,但我觉得这座城市最富创新、求新以及锐意求索的精神。这种精神激励着我,吸引着我。还记得当时我夹着剧本,听着贝多芬的《命运》就启程了。恍惚间我甚至在想,这究竟是戏曲融入时代的“命运”,还是我个人艺术前途的“命运”?就这样,我坐着绿皮火车,悄悄“潜入”上海,敲响了上海京剧院的门环。我是个幸运者,赶上了好时代,赶上了好政策,赶上了好团队,也赶上了最好的观众。到了上海,大家一拍即合,这才有了《曹操与杨修》的成功。

undefined

京剧电影《曹操与杨修》剧照

从小,我就想当一个有出息的演员。我总忘不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里保尔·柯察金的那番话:“一个人的生命是应该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要想当一个有出息的戏曲人,就必须闯一闯,养尊处优、墨守成规是没有前途的。

此后在上海京剧院的十多年间,我又参演了《贞观盛事》《廉吏于成龙》,如今这些作品也都传承到“80后”一代青年演员手中,还被兄弟剧种移植。从2008年到2018年,我还拍了四部戏曲电影:郑大圣导演的《廉吏于成龙》,以及滕俊杰导演的3D全景声《霸王别姬》《曹操与杨修》《贞观盛事》。眼下,《贞观盛事》已进入紧张的后期阶段,即将和观众见面。

undefined

电影《廉吏于成龙》剧照

timg (8).jpeg

3D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

新中国即将迎来70周岁的华诞。整整70年,我们感受着这片伟大土地的沧桑巨变,也经历着这方舞台几十年浮沉的变化与发展。我要感恩这个时代——纵使有过挫折、疑惑、起伏、困难,但政策、平台和机遇始终呵护着每一位敢想敢干的文艺工作者。作为戏曲工作者,我们既要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坚决拥护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做艺术上的明白人,让传统融入时代,服务社会;更要做感知和体贴人民冷暖的知心人,做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有担当、有情怀的戏曲人。

作者:尚长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

编辑:黄启哲

责任编辑:范昕

图片:非注明均上海京剧院供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