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靳以笔下的“校长”原型

文汇网

靳以短篇小说集《青的花》.jpg

▲靳以短篇小说集《青的花》

短篇小说《校长》是靳以先生的早期作品,讲述了一位老校长与妻子相濡以沫的故事。小说篇幅不长,约8000字左右,收入靳以早期短篇小说集《青的花》中,1934年8月由上海生活书店初版;后又收入《靳以短篇小说一集》,1937年7月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

《校长》的故事没有奇峰险壑,但人物个性突出——这是靳以早期小说通常的表现手法。小说开头写校长与妻子彼此恩爱。校长下班回家,妻子在门口迎接他:“亲爱的,你回来了。”“她用了无限温柔的语调向他说,左手扶在窗沿上,右手握了一束紫色和白色的鲜花。这句话她每天都要说的,可是他一点也不觉得厌烦,每一次他总以为是那么新鲜,那么有味。”中间一段写妻子病了,校长想方设法为她治病。“她在病中,他就一步也不离地守在那里。寂寞了的时候,他为她读些诗,当夜间她醒转来,月光下看见他是穿了睡衣在窗下祈祷着。她的泪顿然充满了眼睛。”最后篇幅写医生回天无力,妻子终于死了,校长非常悲伤。“从此以后,他过着最孤独,最悲伤的生活”,“现实的苦痛紧紧握着他”。小说是这样结尾的:校长走出礼拜堂,“他的脚步,和手杖触到地上的声音,是很朗然又很寂寞地一下一下响着”。

靳以笔下的“校长”原型是谁,他本人好像从来没有讲过,我也没有查到有人对《校长》做过评介,或确认过“校长”的原型。根据我的判断,“校长”的人物原型,应该就是著名教育家、复旦大学老校长李登辉先生。李登辉(1872-1947),字腾飞,印尼华侨,早年毕业于耶鲁大学,1906年起在复旦执教,1913年任校长。任校长期间,李登辉倾注心力,将复旦这所濒临关闭的私立学校,办成了屹立东南的名校。他爱校如家,无私奉献,深受广大师生爱戴。查复旦档案馆的《复旦大学同学录》,靳以于1927年秋入读复旦大学预科;1928年秋从预科毕业后升入商科;1929年秋在商学院国际贸易学系就读;1932年毕业。靳以在复旦求学的五年,正是李登辉担任校长时期,李登辉校长的言行及家庭变故,靳以应该耳闻目睹。因此,“校长”的人物形象,并非完全虚构。

上世纪20年代李登辉校长一家.jpg

▲上世纪20年代李登辉校长一家

《校长》的开头是这样写的:

校长先生是一个和善可亲的老人。他长着圆圆的脸,皱纹在他的眼角,上额部密密地显出来。虽然只有50几岁,可是他的头发,在四年前就成为斑白的了。他虔心地敬仰上帝,爱他的妻和所有的学生们,那些学生,年龄上的差别很大,性情和志趣又难得相同;可是对于校长的敬爱,却是说不出原因地一样。

这位校长,无论是外貌还是品性,非常贴近李登辉:靳以求学时,李登辉正好“50几岁”;从当年照片上看,李登辉确实是“圆圆的脸”,头发花白;他还是一个基督徒,早年曾加入上海基督教青年会,“虔心地敬仰上帝”;他“爱他的妻和所有的学生们”,大家也敬爱他。耐人寻味的是,靳以特别提到,学生中志趣“难得相同”,这好像明明在说自己——靳以虽然是商科生,但他真正的爱好是文学。

《校长》中的另一位主角,是校长的妻子,“她是一个将近40岁的女人,有黑黑的眼睛,是沉静的,却和他一样有和善的面像”。这也与李登辉校长的妻子汤佩琳非常吻合。汤佩琳生于1887年,比李登辉小15岁。他们于1907年结婚,婚后育有三男一女,但不幸先后夭亡。从此,夫妻俩相依为命,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复旦的教学和建设中。然而,1931年1月,汤佩琳因病去世,这对李登辉来说,又是一个沉痛打击。

在《校长》中,靳以对于失去爱妻的校长充满同情。例如,他写校长一直觉得妻子仍然活着,“有的时候又好像听见她用柔婉的声音叫他‘亲爱的’,有的时候又好像看见她倚在窗口站立,有的时候也觉得她那细腻的手在抚摸他的脸……”,“他常是一个人守在房里,眼睛像是呆定了的,默默地坐着。因为泪流得太多了,颊部发着油亮亮的光,就是平时眼睛也有一点模糊了……”现实生活中,李登辉确实一直难忘亡妻,他曾对别人说,夫人虽然走了,但他觉得她还在身边陪伴。“每当用餐,李登辉必定叫仆人准备两副刀叉餐具,餐桌上一应成对成双。这是25年来他与夫人面对面共餐的习惯。”(钱益民《李登辉传》)一位学生记得,汤佩琳师母去世后,有人“每晨去替这位伤心人整理床铺,在枕下搜出来的几条手帕,总是斑斑泪痕湿漉漉的,说明他独自中夜泣血”。(赵世洵《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晚年的李登辉视力衰退,几近失明,应该与他当年悲伤过度、“泪流得太多了”有关……《校长》中的细节刻画,与历史事实若合符节,非常一致。

李登辉一生淡泊、低调。在他晚年,有人要为他写传记和年谱,也被他婉言谢绝:“我从来没有保存过我的记录,我的过去没有什么值得你好写的……”然而,作为毕业不久的复旦学生,靳以却将老校长的生平片段写进了小说,这大概是李登辉校长不曾预料到的。


作者:张国伟
编辑:周怡倩
责任编辑:张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