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落在江浙一带的良渚文化被称为“中华文明之光”,其精美的玉石文化和合理的城市设计令人着迷,也令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有了实证。今年7月举行的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的良渚古城遗址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良渚文明存在于距今5300年-4300年前,4300年前这个文明突然消失了,这是为什么呢?在今天由上海自然博物馆和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与科学家面对面”活动中,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学家们带来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为消失之谜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可能性。
最新研究不同于“洪水说”
对于良渚文化为何突然消失的原因,考古界以前比较统一的看法是史前大洪水所致。
良渚文化晚期,太湖地区气候由寒冷变得温暖湿润,年降雨量提高,留于内陆的水宣泄不畅,于是山洪暴发,江河暴涨,洪水泛滥,陆地被淹,原有发达的良渚文化各种设施,顷刻间被摧毁。
然而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王张华团队在考察地质沉积时却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如果说是洪水淹没的话,地质沉积中的海洋藻类和咸水微体古生物从何而来?
沉积物显示,良渚遗址明显有被海水入侵的痕迹,说明当时淹没它的可能不是河水,而是海水!对地质的进一步考古研究发现,良渚文化层和其上覆盖的自然淤积层呈现不整合的接触面,并且有砂质团块、树桩等混杂于基础面,说明这里被高强度的水动力活动扰动过。
根据这一地质发现,一个新的假说浮出水面,4500年前,有一场特大的风暴潮(台风)在良渚遗址附近登陆过,巨浪滔天、淹没农田、摧毁房屋,给生活在这里的古人类造成一场浩劫。
实验模拟与“台风说”完全吻合
良渚文明究竟是不是毁于台风,数值模拟是验证猜想最好的办法。科学家们构建出两组最优台风情景,基于水动力模型对长江口-杭州湾区域进行台风风暴潮模拟,获取由最高潮卫决定的最大淹没范围。
模拟结果发现,9711号台风情景下(9711台风又名芸妮,是1997年8月在西太平洋生成的一个热带气旋,对中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造成“八一八风灾”。)风暴潮增水高达0.5米,潮水壅塞河道,致使洪水泛滥,良渚遗址被淹没。在良渚遗址被淹没后约120年间,长江口-杭州湾的相对海平面上升了近1米。
由此可以推测,4500年前,确实可能发生过一次与9711号台风相似路径、强度的极端事件,由于那时的人们由于缺少预防措施和防灾抗灾手段,几乎遭遇了灭顶之灾。该风暴事件能够侵蚀到30到40厘米厚的泥炭层,并可能摧毁大树,它的中心风力能达12级至16级以上,海面掀起十多米的巨浪,陆地遭受灾害性的破坏。
“沉积物中的计时器”展露光芒
考古中为了断定年代,经常使用的是C14同位素断代法,王张华带领的研究团队采用了一种光释光测年技术,测量了鱼山遗址风暴地层里的石英矿物,确定了风暴发生的年代。
其原理是:石英晶体被埋藏时,会接受周围环境中放射性核素衰变所产生的射线辐照,并储存其能量。科学家可以在实验室激发这些能量,从而推断出晶体何时被掩埋。这一方法近年来已经广泛使用于地质考古学,它的好处是只要砂石未经过太阳照射,就可以推断出地质年代。
研究人员还结合地质和考古中常用的放射性碳同位素测年手段,探查了地层中的炭屑、植物碎屑的年龄,又对比了邻近的田螺山遗址地层测年结果,将风暴时间界定为公元前2560年前后,即大约4580年前。
据悉,上海自然博物馆特别策划的“与科学家面对面”活动,今后拟每年举办两次,期望通过馆方的努力与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将这一品牌打造成上海科技馆与科学家直接合作面向公众进行科技成果科普转化的核心品牌,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培养公众对自然科学的兴趣爱好
作者:沈湫莎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顾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