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着行李箱来囤书的家长、盘坐在地毯上专注翻阅的学生、从外地赶来“追”国际大咖的忠实读者、洽谈版权的各国经理人……一张张热切面孔汇成动人风景,为期三天的第七届中国上海国际童书展今天在上海世博展览馆落幕,6万余种中外童书、345场阅读推广活动,开启了一场场惊喜之旅。据现场初步统计,共达成中外版权贸易协议约1500项,16000多位专业观众和35000余位大众读者参与或观摩。
作为业内风向标,童书展既是折射国内0-16岁少儿阅读领域发展的生动镜像,也是促成出版界、教育界和家长思考青少年培养的重要平台。经过数年培育,童书展同期举办的一系列论坛、评奖、大赛、作品发布、作家交流等活动,在国内出版界号召力和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为中国童书出版文化“走出去”“引进来”创造了更广阔发展空间和交融平台,为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推进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作出积极探索和实践。
聚焦国际交流合作,讲好中国故事
“这是我们第二次来上海,CCBF不断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获得了丰富资源,十分期待明年再来参展!”意大利柯瑞尼出版社国际版权与采购经理Giovanna Ballin的一番话道出不少海外参展商心声。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旗下少年儿童出版社达成版权引进105项,输出31项。其中《布罗镇的邮递员》西班牙文版和俄文版、《男生贾里全传》西班牙文版等图书国际版权现场签约;《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越南文版,《迷宫》韩文版、《男生贾里全传》韩文版、保加利亚文版和印尼文版,《三毛流浪记》意大利文版等得到国际展商青睐。上海教育出版社《100层楼的月亮》《爱看书的猫》《小熊芒果的大世界》等畅销品种实现版权输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现场签署版权输出协议2项,达成版权输出意向15项,涉及英、马、意、葡、韩等语种。除了常规“走出去”,沪上出版人也尝试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述传统中国故事。“为了将故事、教育、艺术相结合,我们组建了一支全球化的专家团队。过去的一年间,来自全球七个国家的30多位专家,通过互联网来合作,跨越了语言、时差的障碍以及文化的差异,为中国乃至全球小朋友献上了这套有声有色的中国传统文化盛宴。”《中国好故事Tales of China》主编、爱乐奇总编辑梅琳达·莉莉·汤普森谈到,这是一套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开发的英语读物,贴近中国孩子的日常生活,以打造沉浸式英语环境,让中国孩子在自己熟悉的传统文化中养成全球思维。
难点在于,一方面要用原汁原味的英语和生动有趣的文笔写作,确保青少年读者能否对故事产生兴趣,并理解其中内涵;另一方面,要在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加入现代精神和全球思维,以与当代读者产生共鸣。据责编顾晓清介绍,这套书对故事的选择标准有三:一是经典性,且贴近小朋友的生活,比如书中只选了10个传统节日,很多节日小朋友不过,就没有选入。二是要有戏剧性、有冲突,很多成语是没有故事性的,书中多选择“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这类有非常强的故事性的成语;三是有可拓展性,有一定的改编空间,能够置于当前的文化背景、用现代的价值观来重新诠释。以牛郎织女为例,主编在重述这个故事的时候,受到女性主义的启发,并非从我们熟悉的牛郎的角度出发,而是从织女角度,讲述身在天庭的女性追求理想,来到人间和喜欢的人过凡俗生活,整体尊重中国传统文化,符合文化的基本事实。
中信童书实现80种版权输出意向,包括《给孩子的中国简明史》《中国传统节日故事》《故宫24节气》等。尤其是签约北欧著名儿童IP“姆明”,现场举办系列新书发布会,近30个姆明图书品种首次集中亮相,包括绘本、纸板书、异形书、触摸书、立体书等,并以“姆明”为主题元素进行创意设计,开发了一系列童趣衍生品。中信童书主编张敏看好上海国际童书展的中外交流平台,出版方正努力打通姆明IP的横向合作,促成了在书展现场图书和周边衍生产品的联合展示售卖。姆明新版动画片也将于年底在国内上映。
聚焦专业创新引领,打造业界“风向标”
扶持新人新作、推动中国童书原创力,是童书展的重要使命。“作者和插画家不想重复自己之前的创作,其实出版人也一样不想重复之前的套路。上海国际童书展吸引了非常多国外插画家、出版人,给我们本土出版人、作家、插画家提供了很多国际交流机会。跟高品质图书不断对话,在与国际出版人合作过程中,学到了很多,助推原创图画书进步。”天天出版社总编辑张昀韬说。
她还记得,六年前到挪威拜访,在斯韦恩家里看到插画家玛丽的两本文学书《外公突然变成猫》和《蒂拉的天空》,“我第一眼被插图的现代性所吸引,后来很快决定引进,随着越来越多的交流,我们决定做共创项目,这次合作不是一种任务,而是真正的文学与艺术的精品创作。”天天出版社与挪威方出版人联合双方最优质年轻的作家资源,策划“中挪图画书共创项目”。
“孩子在读书的时候会联想到自身经历,作为作者和插画家没有办法预知每位读者的感应,因此在创作过程中我们要自己找到感兴趣的点,比如给我孩子读书时,他们会有一些自发的讨论。”挪威画家克里斯汀·罗斯基夫的观点引发共鸣。杨思帆认为,图画书就必须要有图画书特有的语言,不管是感动或快乐或是其他某种情绪,最终要善于运用这种语言。
如何做出既有中国特色又吸引世界目光的优质内容,“变”与“不变”间应有着怎样的初心?作家秦文君、曹文轩,插画家郁蓉、黑眯,《青铜葵花》英文译者、翻译家汪海岚等共同探讨当下世界儿童文学奖项评选和创作风向。
插画家郁蓉和黑眯,曾分别凭借《云朵一样的八哥》和《辫子》获得国际插画界最高奖BIB“金苹果奖”。《云朵一样的八哥》应用中国剪纸艺术创作,具有浓郁中国元素,东方美学打动了当时的评委并最终获奖。“中国风格的作品在国际上是优势,因为它具有一种独特性,给世界贡献了一种新的方式和新的语言。”郁蓉认为,在创作过程当中要找到自己的特色,极具个人艺术特色和中国特色的创作,在郁蓉与秦文君合作的《我是花木兰》以及与曹文轩合作的《烟》《夏天》等作品中充分展现,它们将中国风与现代艺术巧妙糅合,极具个人艺术标识。
《辫子》是跟黑眯童年相关的故事。“潮州的气候比较潮湿,墙壁因下雨而发霉、斑驳。铜版画出来的效果跟我对家乡的记忆很一致。《什么都想要的兔狲》根据原始民间传说改编的故事,比较粗犷,用木刻版画来做,刀划过的纹理特别野生,与这个故事最符合。我不想一个风格被认可就一直重复,我会找到最适合故事的方式来呈现它。”
聚焦品质阅读推广,赋予童心美好底色
童书展聚集并筛选丰富优质的阅读资源,为提升青少年阅读的品质和丰富性提供了国际化支撑,着力打造青少年阅读推广的“指南针”。“买买买”的热潮中,少儿绘本、科普、文学读物、手工以及儿童启蒙读物广受欢迎。
比如,新蕾出版社推出“中国女孩”系列,以中国盛唐到现代的不同历史时期为背景,以8-12岁的女孩为主人公,通过一个个发生在普通家庭中特色鲜明的成长故事,引导孩子树立积极向上的正向价值观,并以此为缩影,展现中国女孩独立自强、敏而好学、勇敢坚毅等优秀品质。
除了静静捧读,童书展现场创意十足、丰富多元的情境化阅读推广,也吸引小读者们踊跃参与。“开往幻想的列车——小熊包子图画书欢笑表演会”暨情境化阅读大型成果展示与评优活动启动,幼儿园师生寓教于乐,利用音乐、道具等多样化的情境阅读方式,演绎了《开往熊镇的列车》中的奇幻场景,带领小朋友们进入小熊包子和熊豆豆的冒险之旅。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冯杰说,希望以情境化阅读理念为渠道,让更多孩子在未来能成为会读、爱读、善读的“读书人”。
据悉,“开往幻想的列车”活动主题来源于中国原创幻想图画书《开往熊镇的列车》,由青年作家戴萦袅执笔创作,延伸了人气童书“小熊包子系列”的故事内核与文学幻想。围绕《开往熊镇的列车》《怪怪熊学校》两部作品,将陆续展开线上线下形式多样阅读推广活动,让优秀作品的艺术生命力更加长久。
作者:许旸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卫中
图片:叶辰亮 出版方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