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塘雪景。(均嘉善县委宣传部供图)
小雪时节,华灯初上,细雨缠绵。穿行古镇,水汽氤氲江南,醉美自在西塘。
相传,春秋时期,伍子胥兴修水利,引胥山之水灌溉此地,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德,便把这里命名为“胥塘”。在吴侬软语的乡音中,“胥”与“西”同音,故而,“胥塘”又被称为“西塘”。唐宋时期,西塘凭借着水运的便利,吸引四方来客。人们在此沿河建屋,临水而市,逐渐形成一个繁华的集镇。时至明清,西塘已发展为江南手工业、商业重镇。
春秋的水,唐宋的镇,明清建筑,现代的人——是今天对西塘最好的概括。
时光荏苒。11月19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公布,一体化示范区范围包括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面积约2300平方公里。同时,三地选择青浦区金泽镇、朱家角镇,吴江区黎里镇,嘉善县西塘镇、姚庄镇作为一体化示范区的先行启动区,面积约660平方公里。
浙江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解读《总体方案》时表示,浙江片区作为示范区的一部分,将在呼应承接总体定位的基础上,激活特色魅力,发挥特色价值,全力打造创新创业活力湖区、江南水乡品质家园和特色文化传承典范。
“做好‘水’的文章,是先行五镇共有的原有底色,又紧扣一体化示范区生态绿色发展的宗旨。无论是青浦的蓝色珠链,还是西塘的水乡风情,都是未来吸引好经济的好风景。”西塘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马红屏如是说。
一样的民歌在青嘉吴流淌
白墙灰瓦雨如烟,古意石桥月半弯。碧柳丝丝垂旧事,为谁摇落为谁眠?——这首名为《雨里西塘》的七绝流传颇广。不过,在嘉善民歌专家韩金梅看来,嘉善田歌才是流传久远的文化瑰宝。
嘉善田歌是江南地方文化中极具个性色彩的优秀民歌品种,清亮优美,富有江南水乡韵味。作为嘉善本土优秀文化遗产,嘉善田歌在传统文化和音乐价值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现在常说长三角一体化,其实,我们民歌早就一体化了。嘉善田歌、青浦田山歌、吴江山歌,都是一样的民歌。”韩金梅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种独特的民歌品种是青嘉吴“限定出品”,范围再扩大一点就没有了。
嘉善田歌代表作莫过于《五姑娘》,在民间已传唱百年。《五姑娘》讲述的是清代发生在浙江嘉善农村的一个真实故事,美丽的水乡富家女子五姑娘爱上了勤劳质朴的长工徐阿天。不过,这恋情遭到五姑娘异母兄长杨金元、乡绅沈善人为代表的恶势力粗暴干涉,终以悲剧收场。2004年,取材于嘉善田歌的音乐剧《五姑娘》获第十一届文华大奖。作为编剧之一的韩金梅告诉记者,嘉善田歌有滴落声、落秧歌、埭头歌、急急歌等多种曲调。这些曲调,有的平稳流畅,有的悠扬高亢,有的急如口语。
▲唱嘉善田歌。
“青嘉吴唱民歌,唱腔曲调相近,只细微处略有不同。比如,青浦有一种小山歌,四句头,用念唱的方式讲故事,四句就是独立一首。嘉善不是,我们有几十句,四句较为少见。还有衬词,嘉善唱‘欧哎’,吴江唱‘呜哎’,但旋律差不多。”他说,从历史传承上看,早在3000年前,周天子分封诸侯,吴越之地就是一体,所居是江南水乡、所说是吴方言、所唱是田山歌,“一体化发展,有史久矣”。
今天,嘉善田歌已不是田间地头劳作时的产物,对于未来的传承,韩金梅有自己的想法。比如,能否用交响乐来表现?田歌表现场景从乡间旷野搬到酷炫舞台的过程中,是否可以加入一些符合当代人的审美情趣,包括音画、舞蹈、背景、特效等等。
年过七旬,韩金梅一边在嘉善田歌传习所讲学,一边还组建了嘉善田歌合唱团。如果有一天,水系贯通,田歌从金泽、朱家角唱到黎里、再唱到西塘、姚庄。“那应该会像威尼斯水城贡拉多上唱船歌一样,成为江南水乡又一道靓丽的风景吧!”
▲古镇风韵。
吃自己田里种出来的米更香
从热闹的集镇中心出来,驱车往北,乡村道路两旁,有的稻田已经收割完毕,袒露出黑色沃土,无声地接受雨水的滋养;有的稻田还是金黄一片,沉甸甸的稻穗自成弧度,没有随风摇曳的婀娜多姿,却给大地平添了几分秋收的喜色。
曾经的种粮大户王志康,现在是西塘镇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他开车很快,讲话也快,甚至连接电话都快,来电铃声将响未响之际,他已经对着话筒喊出了一声“喂”。
西塘镇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今年5月成立,全镇18个村以“资金+农田”的方式参股,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以租赁的方式将农田流转到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由公司拍租后统一规划经营,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增收。公司现已流转农田1.8万亩,通过市场化运作、规模化经营,抱团打响“西塘”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
王志康2017年种了1000亩稻田,去年种了700亩,今年土地流转以后,只种了250亩。“我们销售做得不是很好。”他说,下甸庙村有个品牌“蛙蛙响”,但客人买米,还得开车到农民家里,实体店铺、电商平台一个也没有。“我们西塘的稻米品质不差,上海、杭州都有供应,不使用农药、不添除草剂、回味又甜又香。但我们农民就是没有那个意识,只管提高产量,没有宣传,销售也没做起来。”
为此,镇里今年成立公司,希望在两到三年内,将西塘镇4万多亩土地流转集中,机械化一体式作业。一方面,可以减少掠夺性经营,在粮食功能区不再种莲藕、茭白、菱角,大棚蔬菜、西瓜等经济作物,有利于土壤休养生息;另一方面,规模性集约化生产,有助提高稻米的产量和质量。
▲秋收。
王志康解释道,土地统一管理后,以管区500亩或1000亩为一个种植户,在全镇可以很好地布局,方便机械化作业;对种植户而言,稻种统一采购,农资物资统一供应,减少中间环节和差价;等到秋收时,优质优价地回收稻谷,可以增加亩均效益。“村里有没有服务队,还是两样的。服务队全程指导种稻技术,无人机、农资机械等可预约上门,遇上田间管理等问题也有人商量、一块出主意,不像单干那么劳心劳力。”
正在采访,有种粮大户打电话来问王志康,这几天能不能去田里收水稻。王志康回复电话那头说:“这两天下雨,你还是再等等吧!反正稻种已经收好了,割稻子过一两天也没关系。”
经历过人工种植水稻、大棚蔬菜红火等阶段,技术员出身的王志康始终觉得,江南平原最适宜机械化种植水稻。“西塘地势低洼,水网密布。种些瓜果蔬菜,雨水太多,要么瓜果不甜,要么被大水淹……加上,江南的土是粘土,特别适合水稻生长。”
今年,村里试验种了120亩的生态稻,基本做到“零化学使用”:施肥,用从外地买的羊粪等自然肥;除草,靠人工除草;解决病虫害,则购买麦秸秆制成、可降解入土的复膜;选种,选的是抗性好、免疫力强的稻种……加起来,成本升高不少,但水稻品质也有了大幅提升。
“我们试验的两个品种,长穗亩产675公斤、短穗亩产553公斤,效益比原来增加50%。明年,试验面积计划提高到200亩。”他说,未来,西塘镇的成功经验可以推广到嘉善,也可以推广到苏州吴江、上海青浦,同样是江南鱼米之乡,“我们吃自己田里种出来的米,嚼起来更香”。
▲《有福而居》。
真切地听见雪花落在耳边的声音
憧憬未来的同时,王志康也有农人的忧心。比如,农田改造“减肥降药”,能否种养结合?如此,剩菜剩饭喂给家禽家畜,家禽家畜的排泄物收集起来可以肥沃土壤,毕竟从外地采买羊粪等价格高昂。再比如,能否学习日本,将稻米储藏于冷库中,以保证口感。受自然气候条件影响,江南本地产大米到次年5月就会陈化,基础设施水平有待提升。
说到储存运输,嘉兴惠鸿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新伟是个行家,不过他的库里主要是红酒、牛奶、橄榄油等进口商品。早先,公司设在苏州吴江区,后来因为西塘有了嘉兴综合保税区B区,王新伟考虑到西塘的地理位置和保税区的政策,2016年6月就把公司迁了过来。“我们做的是食品生意,从时效来说,肯定越新鲜越好,而在保税区,通关速度更快。通常需要12-15个工作日才能出的检验检疫证,保税区内基本3天就可以搞定,最迟也不会超过10天。”王新伟说,嘉善的地理位置特别优越,相当于长三角的中心地带,无论是苏州圈、杭州圈,还是上海圈,来往都很便捷。
从2016年最初的500多个货柜到今年1500个货柜,王新伟说,自己的公司规模还在扩大,西塘仓库现有的300平方米进口商品展示窗口,未来会拓展成2000平方米的直销门店,经营品类也会增至1万种,还会在嘉兴嘉善、苏州吴江等开设分店。
“综保区的位置距离西塘古镇景区不过3公里,就是一脚油门的事。有了直销店,我们希望吸引更多乘大巴到古镇游览的团队游客,以现在西塘古镇景区年客流1000万人次计算,若有10%的客流导入保税区B区,也是相当可观。”展望未来,王新伟坦言,红酒、牛奶、橄榄油等进口食品的目标客户群素以长三角为主,“相信长三角一体化之后,我们的商品能更快更好地抵达客户手中”。
▲综保区B区。
夜幕如雾西沉,如丝细雨悄然为古镇镶上了一层透明的亮色。烟雨长廊的红色灯笼、迎风飘扬的黄色酒旗、三两游客的人声笑语,点缀在白墙灰瓦之间,浮动于小桥流水之上,织就一幅缓慢流动的动态水墨画。
钱塘人家饭店的老板丁国强,从小是看着这样的风景长大的。
“以前,不会觉得小桥流水人家有多么难得!”丁国强忆起,上世纪末,古镇搞旅游开发,大家都很开心,巴不得早点搬出去。“改造前的老房子,外面刮大风,屋里刮小风;外面下大雨,房内下小雨;床头一年四季都挂着蚊帐,夏天防蚊、冬天挡风;夜深人静时,我是真切地听见过雪花落在耳边的声音……”
1999年,丁国强工作的供销社改革。为了生计,下岗后的他决定在自家老房子里开饭馆,因为不用交多少房租,成本相对低廉。在观望的那几周,他发现,很多游客来西塘就是为了欣赏当地的明清建筑、品尝特色的家常菜,所以,从一开始,他就没打算卖彼时流行的生猛海鲜。
开张的第一天,第一拨客人进店点菜,丁国强拿的还是手写菜单,上面列了“炒螺蛳”在内的十几个菜色,客人直接说:“每样菜都来一个!”
从第一单开了个好头、第一天就跑了4趟菜场采购食材,到今天不到100米的距离开着两家分店,丁国强思考过,为什么如此顺利。“明清建筑是爷爷的爷爷留下来的祖产,很有历史。而且,我们正赶上了国民生活水平提高、全民旅游的大好时代。”
▲古镇之晨。
江南水乡,品质家园
从前一起开饭馆的邻居,有的因为这行太累早已退出,但丁国强还在坚持,“我常说,如果西塘人自己都不在这了,那西塘古镇的味道就没有了。作为西塘人,我要把祖辈留下的传家宝守好”。
20年过去了,丁国强一如既往地喜欢坐在自家店里,和海内外客人攀谈。店门前的小街,明明是北栅街的一段,又没有长廊,为什么反而取名箬帽街?一说是,因为从前有专门做箬帽的手工艺人集中住在这段。一说是,因为没有长廊挡风避雨,经过这段的人在下雨天都要戴上箬帽,久而久之,此处遂被称为箬帽街。——这是他会和客人聊到的故事之一,他说:“每天早上起来,溜达到店里上班已经成为习惯,哪天不让我来看店,肯定浑身不自在。这也算是一种乡情乡愁吧!”
▲水墨西塘。
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学良教授分析说,作为江南六大古镇之一,西塘古镇景区于2017年上升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实现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和谐统一,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深入推进,西塘古镇将以开放、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积极主动与毗邻古镇交流、融合,通过长三角一体化古镇文旅创新大会等活动的举办,推动文旅资源的共商、共建、共享。
位于三省交界的祥符荡,环抱三千亩湖荡,具有发展生态型湖区经济的良好基础,基础设施完备、公共服务优越的现代湖区也更容易吸引高端人才的集聚。未来,祥符荡可聚力发展与本地经济、资源、环境条件相结合的特色湖区经济,构建以旅游业、会展业等高端服务业为主,与新型工业、生态农业、传统产业协调发展的生态湖区产业体系。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方面,西塘发挥了先行先试的带动作用,通过引入国企参与城镇公共服务全域化管理,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切实解决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形成了乡镇社会治理“政企共建”的新模式。政企合作将城市亲情物业服务输出到乡村,让乡村也拥有了精细化管理服务,使得乡村整体环境风貌得以提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得到满足,“可以说,西塘真正做到了‘乡镇,让生活更美好’,其社会治理经验,完全可以因地制宜地复制,推广到长三角,乃至全国”。
西塘,有一弄堂,名为石皮弄,原是大户人家王氏宅邸室内的陪弄,后因分家,成了窄弄,石板铺就,最窄处仅0.8米。“我们西塘人一直都叫它‘破弄’,六七十米的弄堂又要淋雨,又不好通过。”——丁国强诉说的那些陈年旧事,在今天听来,何尝不是先祖留给后辈的人间烟火,生生不息。
▲夜宴。
来源:本报记者 付鑫鑫
编辑:付鑫鑫
责任编辑:朱辉 赵征南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