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土耳其安卡拉,人们在当地公园里参加由印度大使馆组织的“国际瑜伽日”活动。|视觉中国
刚到印度工作不久,同事邀请我参加“业余瑜伽班”。为了锻炼身体,大家共同聘请了一位印度瑜伽老师授课,一个学期半年,每周练习一次。老师收费本就不高,加上参加人数较多,平摊下来每人一个学期只需交两三百元人民币学费,跟国内相比实在是“白菜价”,我欣然应允。
第一次上课时,我有点惊讶。原本想象中的瑜伽老师应该是一位身姿曼妙的女性,来者却是一位三十岁左右的男性,体态健硕,肌肉结实,最显眼的是他还挺着一个圆圆的肚子。我不禁哑然失笑,暗想:“练瑜伽并不能减肥,只能使人成为一个柔软的胖子。”这句话放在他身上很是贴切。
上过几次课,慢慢发现瑜伽在印度“老家”和在中国国内相比有不少有趣的差别。瑜伽近年来在国内风行一时,尤其受到年轻女性的追捧,大多数练习者都是为了苗条塑形,保持体态优雅,因而侧重于拉伸。而印度老师经常强调精神对身体的控制作用,比如眼神要集中至某一处,维持意念的集中,以保证身体平衡。此外,还注重肌肉练习,更加崇尚力量感。有一次,老师大概是为了炫技,表演了一些高难度动作,包括双手撑地身体悬空、倒立等等,我们自知没有经年累月的力量练习是无法做出的,只能望之兴叹。这时,一位青年男同事居然全部做出来了,我们纷纷鼓掌,同事则报以一笑:“儿时曾于少林寺练过武术!”
在程式上,印度瑜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最明显之处就是每次练习结束后,老师都要求我们盘坐或跪坐腿上,深深吸入一口气,缓缓吐出,伴着“唔——”的发音舒然长啸,感受气息在身体内外的循环,如此反复三次,宛若宗教仪式。后来才得知,这是印度教徒练习瑜伽最明显的特征。
我还听说过一个笑话,在我参加瑜伽班之前,有一学期不小心请了一位冥想派的瑜伽老师,整个学期的练习大都是静坐,大家只能面面相觑。
在古老的吠陀文献中,“瑜伽”原意是联结、一致、顺应,本来是指牛车上连接牛与车的车辕,后来发展为指代人与神的联结关系。大约成书于公元5世纪的《瑜伽经》是印度教瑜伽派的最早经典,瑜伽在此时正式成为一种宗教修行的方法,通过身体动作的练习达到消灭肉体欲望的目标。其根本指向是哲学和宗教上的意义,在精神上获得净化和提升,达到与神一致的境界。
▲6月21日,印度Ranchi,印度总理莫迪与民众集体练习瑜伽,庆祝世界瑜伽日。|视觉中国
在现代印度社会,“瑜伽”更多是和身体的练习姿势联系在一起的,变成了一种日常行为,但也没有完全脱离宗教的含义。传说中,印度教最重要的毁灭与重生之神——湿婆神有一次正在向自己的妻子传授瑜伽的体式要义,恰巧一条鱼儿游过,记下了湿婆的教导,这条鱼后来成为鱼王尊者,并将要诀传授给公元10世纪至11世纪之间的瑜伽大师牛护尊者,后者有《牛护本集》传世,这是印度现存最早的以讲述瑜伽体式为主的典籍。借助典籍,瑜伽才从神走向普罗大众。
从传说里可以清晰地看到,即使撇开瑜伽练习的宗教目的不谈,瑜伽的具体动作也是来源于神的。
瑜伽这种独特的运动为何能在印度大众中流行起来?我私想首要原因便是此地天气炎热,不适宜进行剧烈运动,瑜伽不会带来强烈的体能消耗,能在酷热中使倦怠的身体恢复舒畅。同时,印度文化偏于静态,印度宗教哲学深邃繁琐,这一理念与体育运动相融合,就是动静结合,以静制动,推崇柔韧度而非爆发力。苦行僧甚至能在凝神静思之中观想众神的千百亿化,抵达梵我合一的奇妙境界。
每逢周末我去公园散步时,都能在草坪、湖滨看见许多虔诚的瑜伽练习者。在国内,公园里练太极的人群多为退休的大爷大妈,而这里的瑜伽练习者大都非常年轻,显示这一古老的传统已经成为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有一次我经过时,一位练习者正在休息,我便和他攀谈起来。他告诉我,他不喜欢封闭在健身房式的人造空间里练习瑜伽,而喜爱在户外感受心灵、身体与大自然的畅快交融,这样可以更加无障碍地接近神。
正因为瑜伽承载了丰富的宗教和文化意义,近现代以来,印度的知识分子不遗余力地在国际上推广瑜伽。哲学家辨喜曾于1893年在世界宗教会议上介绍瑜伽,他还深感只有吸引一批信众来练习瑜伽,才能使西方人真正接受印度文化,于是便在纽约开办免费瑜伽培训班,引起西方对瑜伽的极大兴趣。
印度总理莫迪也是一名瑜伽粉丝,他宣称自己每天早上起床后都会练瑜伽,更是推动联合国将每年的6月21日定为国际瑜伽日,将瑜伽打造为印度一张软实力名片。
有一次,我去被誉为印度“瑜伽之都”的小城瑞诗凯诗旅行,瑞诗凯诗三面环山,恒河从山间穿流而过,水质还比较清澈,犹如世外之地。沿途可见绿荫成片的瑜伽学院,瑜伽学院的广告都由印地语书写,间或也使用英语双语,我还意外地发现了不少中文。或许未来两国的民众能在瑜伽中找到更多共同语言。
作者:水心
编辑:王卓一
责任编辑:陆益峰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