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历史长河,弘扬北京文化:首图“乡土课堂”新年开讲

文汇网

1月4日,“首图讲坛·乡土课堂”2020年度开讲仪式在首都图书馆第一展厅举行。“乡土课堂”是“首图讲坛”每周六上午推出的品牌讲座栏目,自2003年1月开办以来,累计举办讲座813场,讲座立足于北京乡土主题,以科普化的语言向市民传播北京的历史文化,已有13万余人次借此了解北京。

仪式上,首都图书馆副馆长陈坚总结了2019年“乡土课堂”的开展情况。这一年,“乡土课堂”共举办讲座52场,直接听众万余人,媒体报道及自媒体发送百余篇次。2019年推出的 “魅力中轴线”系列讲座、南海子历史文化讲座和《四库全书》系列讲座受到了听众们的极大好评。“魅力中轴线”系列讲座从北京中轴线的历史发展脉络、文化内涵、思想传承、古建保护等方面向市民展示中轴线上多元、厚重的文化。南海子历史文化讲座讲述了南海子的历史地位、文化特色、新时代定位与发展等方面介绍南海子的总体风貌和多元价值,并同期举办了“古苑宸迹——南海子历史文化溯源特展”。《四库全书》系列讲座全方位解读了《四库全书》的成书过程,以及《四库全书》的历史价值和对当今社会文化生活的指导意义,这也是《四库全书》研究成果首次面向民众进行展示。

2.pic_hd.jpg

▲“首图讲坛·乡土课堂”2020年度开讲仪式现场。

北京史研究会会长李建平为现场听众揭晓了“乡土课堂”2020年度讲座计划。在新的一年,“乡土课堂”将继续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旋律,以北京历史文化为根基,继续开展“魅力中轴线”系列讲座、“中华礼乐文化”系列讲座、“我们的节日”系列讲座等50余场文化讲座。“魅力中轴线”系列讲座将以更加丰富的形式和多样的角度向市民展示中轴线上的建筑、街道、广场、园林、景观环境,并将开展实地走读活动。“中华礼乐文化”系列讲座将为读者展现中华传统礼乐文化的起源、传承和价值以及礼乐背后的文化蕴涵。“我们的节日”系列讲座侧重于从文学作品的角度去解析中国传统节日风俗。

3.pic_hd.jpg

▲北京史研究会会长李建平为现场听众揭晓了“乡土课堂”2020年度讲座计划。

北京市社科联、社科规划办副巡视员袁方对“乡土课堂”新年开讲表示祝贺并致辞。“乡土课堂”已走过了17个春秋,是京城百姓文化生活的一个亮点和北京社会科学普及活动的一张亮丽名片,在促进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建设,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后,现场读者还共同观看了曲艺表演——快板《数唱北京城》、单弦《北京小吃》、相声《学评书》。北京史研究会会长李建平以《穿越古今 漫步中轴——走读中轴线路与看点》为题作为新年首讲,拉开了“乡土课堂”2020年度讲座的帷幕。

4.pic_hd.jpg

▲活动现场的曲艺表演。

新年伊始,在今年参加开讲仪式的听众都能收获来自“乡土课堂”的福袋。来自沈阳的“乡土课堂”忠实听众乔先生不辞辛苦赶到开讲仪式现场。为了听上首图讲坛的讲座,他经常坐火车往返于北京和沈阳之间。他说,虽然路途遥远,但知识无界,并感谢首图讲坛提供的汲取知识的平台。

5.pic_hd.jpg

▲参加首图2020“乡土课堂”开讲仪式的听众们。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礼赞新中国、奋斗新时代,让我们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共同迎接2020年的到来。我们也将继续坚定文化自信,扎根北京本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以‘乡土课堂’为载体,继续深化与市社科联、北京史研究会的合作关系,不断丰富社科普及内容,守好主阵地,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首都图书馆相关负责人说道。


附:2020年“首图讲坛·乡土课堂”北京历史文化科普讲座计划一览表

序号

题  目

主讲人

单  位

1

魅力中轴线系列

穿越古今 漫步中轴——走读中轴线路与看点

李建平

北京史研究会会长,研究员

2

北京城市变迁的历史回顾——从正阳门改造到天安门广场

谭烈飞

北京史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志》副主编,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原副主任、编审

3

北京社稷坛及其文化遗产价值

郗志群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文化遗产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古都学会副会长

4

北京中轴线及其文化渊源

朱祖希

北京史研究会理事,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教授

5

20世纪中轴线的历史变迁

王建伟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

6

中轴线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杨利慧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7

设计美学视角下的北京中轴线

张帆

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文化遗产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8

中华礼乐文化系列

典雅千年——中华传统礼乐文化起源、传承和价值

贾福林

原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太庙)研究室主任、副研究馆员

9

金声玉振——北京孔庙祭孔礼仪及其文化蕴涵

常会营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10

金鼓呈祥——说说北京先农坛明清亲耕耤田“一亩三分地”的礼乐之制

董绍鹏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陈列保管部主任、副研究馆员

11

钟磬和鸣——陕西澄城刘家洼墓地出土乐器研究

王清雷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总编辑部主任,中国音乐史学会副会长

12

中和之音——中和韶乐与京师坛庙祭祀

王玲

天坛公园神乐署雅乐中心主任、副研究馆员

13

我们的节日系列

生肖文化——生肖鼠的文化和象征

李彩萍

北京民俗博物馆研究馆员

14

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文学作品中的元宵节

成敏

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15

榆火应春开——文学作品中的清明节与寒食

雍繁星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16

阳极阴生五自重——文学作品中的端午节

陈连山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民间文学教研室主任,中国俗文学学会副会长

17

不知秋思落谁家——文学作品中的中秋节

谢琰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18

九九艳阳天——谈文学作品中的重阳书写

杨秀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19

北京建都的历程

 

北京古都学会会长、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20

京味文化——北京城市的生活肌理

马建农

中国书店出版社总编辑、编审,北京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古都学会理事

21

《二条十年》新书分享会

赵珩

原北京燕山出版社总编辑、编审,北京史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市文物局学术委员

22

读懂北京之从边关到国门

李一凡

北京印刷学院新媒体学院教授,北京史研究会理事

23

贞石风华——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馆藏石刻文物漫谈

 

北京石刻博物馆馆长,北京史研究会理事

24

北京传统园林区域形成的地理基础和文化渊源

吴文涛

北京古都学会副会长,北京史研究会副秘书长,北京市社科院历史所副研究员

25

香山的故事

袁长平

北京市香山公园党委副书记,北京历史名园协会副秘书长,北京史研究会理事

26

五行八作的嬗变与社会发展

 

北京史研究会监事,首都图书馆地方文献中心原主任、研究馆员

27

孙承泽与退谷

李明新

北京曹雪芹纪念馆荣誉馆长,中国红学会理事

28

北京考古发掘的影像价值——以老山汉墓、刘济墓和潞城考古为例

李欣

《这里是北京》总策划、制片人

29

清代北京的街道管理

刘仲华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所长、研究员,北京古都学会副会长

30

寻找辽南京

孙冬虎

北京市社会科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

31

明清北京的商业

倪玉平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

32

北京南海子与清代行宫体制的形成

刘文鹏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33

北京地区汉代考古发现

白岩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所长

34

多元一体的北京城——从展厅文物看北京历史文化的多民族融合因素

黄雪寅

首都博物馆副馆长

35

隆冬时节话冰嬉

阚红柳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教授

36

三山五园与清代奉养皇太后

杨剑利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教授

37

走近古菜文明

王仁兴

原中国食品报社副总编辑、研究员

38

清宫饮食漫谈

苑洪琪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39

清代的皇子教育

许静

故宫博物院宫廷部研究馆员

40

宫廷女性的日常生活

徐瑾

故宫博物院展览部副研究员

41

北京古都文化的精髓

张勃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

42

田汉与欧阳予倩

欧阳维

欧阳予倩外孙,国防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43

帝王与佛教——佛教文化在中国宫廷的交融与碰撞

李国荣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副馆长、研究员,《历史档案》杂志社社长

44

北京二十处经典古建筑思想与特征解析

李卫伟

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副研究员

45

果儿小典

崔岱远

作家,文化学者

46

乡愁与都城记忆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副研究员

47

为新中国奠基——纪念中共中央进驻香山70周年

 

北京史研究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博士

48

解码北京礼俗文化

 

中国国学研究与交流中心副研究馆员

49

慈母手中线——织绣艺术与文化图像

曹秉进

中国国学研究与交流中心副教授

50

苏州胡同的故事

王兰顺

北京市档案局展陈处副处长

注:具体时间安排以首图每月官方预告为准。




作者:彭丹

图片:均首都图书馆供图
编辑:江胜信
责任编辑:陆正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