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如一日守牢一名公卫人的初心,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孙晓冬:我们的工作永远要跨前一步

文汇网

办公室工作场景.jpg

▲孙晓冬工作照

因为这场疫情,一群和病毒日夜交战的“捕手”走进了大众的视野——他们是疾控人。在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机场等上海战“疫”的最前线,疾控人的身影随处可见。

孙晓冬,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一位在疾控战线上奋战了30余年的老兵。过去三个月来,他领衔的团队切入了“白+黑”“5+2”的工作模式,至今,这一工作节奏仍然保持着。

孙晓冬坦言,眼前的这场新冠疫情防控是场“硬战”,留给疾控人的选择只有一个:迎难而上,用专业、科学的方式去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快速反应源自多年经验的积累

见到孙晓冬那天,从脸上的黑眼圈到头上的白发,他的疲惫,依稀可见。但只要谈起疫情防控,孙晓冬的劲头就来了。

犹记得今年1月20日,上海公布首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可其实早在1月初,市疾控中心便已开始积极部署、紧锣密鼓地启动和疫情防控相关的工作。

“作为一个专业机构,敏感性是不可少的。”从去年12月31日武汉宣布出现不明原因肺炎消息伊始,在上海市卫健委的协同调度下,市疾控中心便开始有针对性地分析武汉相关病例,同时整理全市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名单。孙晓冬当时的第一判断是,作为监测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哨点”,在未来这场可能发生的战“疫”中,发热门诊至关重要。

在机场知道疾控驻点人员工作.jpg

▲孙晓冬在机场指导市疾控驻点人员工作

启动早,反应快,孙晓冬的非凡洞察力,来源于他的经历——过去30年,他有不少战“疫”经历,当然,最让人记忆犹新的,还是17年前的上海迎战“非典”。

“当时我正好借调到综合协调组,指挥部就设在120。”孙晓冬直言,17年前的自己完全是仓促上阵,没有过多准备。“我们只知道这个病是非典型肺炎,与典型肺炎不同,但病原体究竟什么,没人知道。”这是孙晓冬人生中的一场大考,他至今都能清晰回忆起确诊的八位“非典”患者究竟是谁,接受了怎样的治疗,收获了怎么的疗效。

也正是一场场实战的经验积累,才锻造出了现在的孙晓冬——思路清晰、出手果断。

undefined

送别市疾控中心支援湖北小分队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初期,孙晓冬便带领团队制定形成了20多个符合上海实际情况的新冠肺炎疫情工作具体方案,为落实全市整体防控策略提供有力支持。

此后,随着疫情变化,他又与团队连续推出五版上海防控方案,并在全国率先推出院内感染控制、特定人群防护、各类现场消毒指南、小区单位针对性防控指引等,指导基层切实落实防控措施,将疫情尽可能控制在最小范围。

一个简单的数字,一场与新冠病毒的赛跑

谈及疾控工作,有人如此形容:“外表看似风平浪静,内部实则暗流涌动”。而要胜任疾控人的岗位,带领疾控人这支团队,冷静、果敢、细心、敏锐——这些如神探般的品质和素养一样都不可少。

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孙晓冬的肩上还有一项重任:分管全市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眼下,很多市民对“流调”已经不陌生了。确如孙晓冬所言,流调堪比公安破案。在第一时间拿到最新的确诊病例后,专业人员便要抽丝剥茧,排查病例的传染源、行动轨迹、密切接触者……

在机场听取疾控驻点工作人员汇报.jpg

▲孙晓冬在机场听取疾控驻点工作人员汇报

“大众看到的可能只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而这背后,则是几十名工作人员夜以继日的繁忙工作。”孙晓冬说。

为了第一时间排摸密切接触者,落实密接管理,就在1月26日,市疾控中心迅速反应,成立了追踪排查密切接触者办公室(简称“追踪办”)。此后,面对流调病例快速增加,孙晓冬又统筹市、区两级人员组建550人的流调队伍,推行24小时轮班制,做到24小时内快速查明感染来源。

“不管是深夜或是清晨,我们经常能在办公室走廊上偶遇孙主任。”作为追踪办的总协调人,这3个多月来,市疾控中心应急管理处职员张放几乎没有回过家。而让他感动的是,孙晓冬将团队成员的辛苦付出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undefined

▲孙晓冬作为专家参加科普节目

“明明孙主任才是最辛苦的人,但他见到我们总会先说一句‘你们辛苦啦’。”市疾控中心免疫规划所职员吴琳琳说,在团队成员的心目中,忙碌的孙晓冬始终是一位“暖男”。“和他相遇时,他总是一张笑脸相迎”“疲惫时,他会端上一杯咖啡;有时突然发现饿了,而他已经为大家叫了外卖”……

在孙晓冬的带领下,追踪办在这场与新冠病毒的赛跑,以最快速度阻挡了疫情扩展。目前,追踪办已追踪各类确诊病例、疑似病例的密切接触者2万多例;密切接触者中累计发现确诊病例120余例。这些“战绩”不仅仅是数字,更有效避免了这些病例成为新的传染源。

未雨绸缪,积极推进常规工作有序开展

“我们的工作,永远要跨前一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孙晓冬反复提及这句话,而这恰恰也是一名公卫人的初心。

“目前,市疾控中心大量人力全部扑在一线,但常规性的业务工作也不能丢。”孙晓冬举了个简单的例子。截至目前,预防接种工作的接种量不足去年全年的10%,麻疹、百日咳的接种率并不乐观。

布置疫情期间的疫苗接种工作.jpg

疫情期间,孙晓冬仍积极推动疫苗接种工作

“大家都已经知道,新冠病毒传染性很强,一位患者大概可以传染三个人。但我们不要忘记,一个麻疹患者可以传染给12至18人,百日咳可以传染11到17人。”他直言,常规疫苗预防的就是常见传染病,所以必须抓紧时间,在儿童中尽早开展免疫接种,预防传染风险。

未雨绸缪,如今孙晓冬正有计划地将免疫规划所的部分员工调至原岗,推进今年疫苗接种工作的开展。

最近,孙晓冬还忙着一件事:受邀与各国分享疫情防控经验,为驻外的华人华侨做科普宣传,减少他们恐慌的情绪。目前,他已连线了哥斯达黎加、塞尔瓦、匈牙利等八个国家的政府卫生官员。

与外国连线提供疫情防控经验.jpg

▲孙晓冬与外国连线提供疫情防控经验

市疾控中心建成20多年,一次次成功对抗传染病,为上海市民筑起了一道牢固的防疫屏障,这背后是许许多多的“孙晓冬”在奋战拼搏。正是因为有这群“病毒捕手”的守护,才有广大市民的健康安全和岁月静好。

大众对于公共卫生工作的最高认可是什么?应该就是“什么都没发生。”孙晓冬说。

【人物小传】

孙晓冬: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初期,他带领团队制定形成了20多个符合上海实际的新冠肺炎疫情工作具体方案;随着疫情变化,他和团队连续推出五版上海防控方案,为落实全市整体防控策略提供有力支持。

面对2003年非典、2006年上海首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2009年甲型H1N1等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奥运会足球赛事、上海世博会等多项重大活动,孙晓冬都是首当其冲的疾控人。

与此同时,他坚持专业领域科研,主持完成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研究,2015至2019年间,共发表论著40篇。

作者:李晨琰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图:市疾控中心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