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 | 市疾控中心主任付晨: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苗子事件风险预警机制,防止“火苗”变成“火灾”

文汇网

微信图片_20200408132837.jpg

在今天上午举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市疾控中心主任付晨表示,我们国家在非典之后就建立了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系统,从2004年开始覆盖全国。这个直报系统使得我们国家传染病报告时效性有了很大提高,目前主要覆盖39种法定的传染病,对于新发、不明原因疾病的监测敏感性还是存在一些不足的。  

现在世界已经是一个地球村了,传染病的输入只需要几个小时的时间,或者只需要一个飞机舱门的距离就可以到达上海。上海作为一个超大型的城市,面临新发、输入性不明原因疾病的风险挑战就更大。 

为了及时发现新发、不明原因传染病,本市已经对传染病的监测预警系统进行的一些完善,主要是三方面:

第一,建立症候群监测系统,包括发热症候群、呼吸道症状的症候群,腹泻症候群等等。通过症状监测,进一步提高监测敏感度。通过传染病症候群的监测系统,在2015年以来,本市也先后发现过黄热病、Q热、莱姆病等罕见传染病。 

第二,研发公共卫生智能插件在医疗机构的应用部署。这个智能插件可以帮助医疗机构智能化触发传染病报告的流程,并且可以从医院系统中自动提取已经有的一些数据,减轻临床医生填报的工作量,提高医疗机构传染病病例报告的准确性和报告率。 

第三,关口前移,建立公共卫生“苗子事件”的报告机制。2016年-2019年本市一共发现处置公共卫生“苗子事件”6901起,平均每年近2000起。通过这样的早期处置,防止“火苗”变成“火灾”,每年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的仅仅只有30起左右。 

《若干意见》对于监测预警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下一步我们还将从三个方面来完善:

第一,在现有病例监测、症候群监测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基于大数据的综合监测系统,开展症候群、疾病、危险因素、事件、媒体信息等等综合监测,形成多点触发、动态灵敏的预警研判模式,提高对新发、不明原因疾病的早期发现和风险预警的能力。同时基于监测大数据体系,加强时间、空间聚集性分析,开展高危地区、高危场所,高危人群早期预警,实现早期精准防控。 

第二,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苗子事件”监测信息系统,加强监测数据分析利用,探索对于“苗子事件”的主动发现和风险预警。 

第三,加强监测数据的深度挖掘,我们也计划基于人工智能开发传染病智能化辅助诊疗技术,使得这些监测数据能够和临床有一个很好的结合,辅助临床诊疗工作,同时结合天气和气候的数据,未来还将开发传染病综合指数,开展传染病预警预报。 


作者:唐闻佳 李晨琰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顾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