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未竟的《中国图书大辞典》手稿现身沪上

文汇网

微信图片_20200826142555.jpg

1927年,梁启超开始着手其一生最后一项大工程——《中国图书大辞典》的编纂,并许诺成书后全稿呈北京图书馆。然书稿未竟,梁启超于1929年去世,后世遂无问津此书者。这部未竟手稿即将亮相上海博古斋本周末举槌的春拍,为世人揭开这部梁氏倾力之作的神秘面纱。

此次拍卖的梁启超《中国图书大辞典》手稿共有八开大本子的20面,为第一稿和第二稿。

微信图片_20200826142552.jpg

人们熟悉的梁启超,致力于改良、变法以救国,其实他在晚年专研图书文献学,为中国式现代图书馆学建设做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

1925年,中华图书馆协会在上海成立,梁启超担任董事部部长,致力于建设中国现代化图书馆。同年12月,梁启超出任国立京师图书馆馆长(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前身)。

日后编纂《中国图书大辞典》的想法正由这些经历而诞生。他计划“将中国数千年来曾有书籍若干种,现有书籍若干种,悉数网罗,分别说明,以近世最精密之表式,作古今典册汇总之簿录。” 这个类似于古今图书总目的计划,被认为是梁启超“中国图书馆学”建构的一次演练。

由于身体等方面的原因,梁启超《中国图书大辞典》的编纂工作只完成了“簿录”“官录与史志”等部分,然而这些成果对于现代图书馆学而言是非常可贵的。

微信图片_20200826142548.jpg

作者:范昕

编辑:徐璐明

责任编辑:王彦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