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心大厦
在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玻璃幕墙上“摩根大通”的醒目标识,似乎正在“剧透”这家全球知名金融机构加码投资中国市场的“情节”。受益于中国持续扩大的金融开放,摩根大通成为首批外资控股的新设合资券商之一,而新成立的证券公司把总部放在了浦东。“透过浦东观察上海、观察中国,这无疑是一个绝佳的窗口。”在摩根大通中国区首席执行官梁治文看来,迁到浦东的决定将有利于公司更紧贴中国金融市场的脉搏。
开放是浦东与生俱来的责任使命和最大特质,这里诞生了第一个金融贸易区、第一个保税区、第一个出口加工区、第一家外商独资贸易公司、第一家外资银行、第一个自贸试验区等一系列“全国第一”。以上海自贸试验区和临港新片区建设为引领,浦东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能级水平,打造全方位开放的前沿窗口。
更宽领域
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浦东开发开放启动后,有一家日本银行的经理人敏锐地发现,和中国其他开发区不同的是,浦东一开始就提出“金融先行”,这一着棋活了,就会有“全盘皆活”的局面。
在英国智库Z/Yen集团最新发布的第28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 28)中,上海首次跻身前三甲。正如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今年陆家嘴论坛上所言,“上海正在成为金融的开放中心”。
作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承载区,浦东以扩大开放添活力,构建起高起点、宽领域、全方位的开放格局。“外资机构接连落户、‘上海价格’逐渐走出去、金融科技创新如火如荼……”梁治文说,“金融业已成为浦东的支柱产业,以陆家嘴为代表,这里是一个充满旺盛生命力的金融中心城市,种种新动向,显示出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马力十足。”目前,摩根大通已在中国布局了证券、期货、基金公司,也有意将三家合资公司的持股比提升至100%。
如果把视线放射到更多的开放领域,一系列最新数据足以彰显浦东的开放水平和实际效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从制造业向服务业拓展、从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拓展;率先推出两批54项扩大开放措施,累计落地企业超过3300家,在外商独资公募基金、汽车制造、职业技能培训等55个领域实现一批全国首创项目落地;大力发展离岸贸易、转口贸易、跨境研发服务外包等高附加值贸易业态。
更强功能
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开放的优势,为浦东不断积蓄全球资源的配置能力。目前,浦东新区已集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348家。今年以来,中船集团、中化集团、民生证券、开市客等央企外企民企总部接连落地,沃尔沃建筑、达索系统分别把亚太总部从新加坡和日本搬到浦东,盒马鲜生在此设立全球总部。
在工业界,达索系统的名字如雷贯耳。全球几乎所有车企都是达索系统三维设计软件平台的用户。不久前,这家工业软件公司宣布,将在上海扩大投资、深耕生态,把原本在日本东京的亚太区总部迁来上海浦东,并在此设立生命科学与智能制造创新中心。
“上海是全球最有创新活力的城市之一,疫情更加坚定了达索系统的中国策略:in China,for China,withChina(在中国、为中国、与中国一起成长)。”达索系统全球执行副总裁罗熙文表示,“我们把亚太业务的重心迁到浦东,将更好服务中国和亚洲经济蓬勃发展的势头。同时,我们要扩充角色和能力,从而更好把握未来。”他还透露,未来五到十年,达索中国的员工数量将从目前的600人扩充到2000人。
更深层次
大胆探索制度型开放
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进博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向世界宣示中国坚定扩大开放的决心,并宣布增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党中央立足外部发展形势变化作出的重大决策,也赋予新时代上海改革开放新使命。
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看来,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变局,中国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尤其需要浦东建设中国不断放开市场准入的前沿地,以更开放的环境联系世界经济,重塑中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浦东是上海实施三项新的重大任务的核心地区,必须坚持面向全球、面向未来,率先推进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大力度的全方位高水平开放,成为我国引领经济全球化的一面旗帜和重要标杆。上海自贸区设立以来,浦东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聚焦投资、贸易、金融、事中事后监管等领域,率先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制度体系,形成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自由贸易账户、证照分离等一批基础性和核心制度创新,328项制度创新成果复制推广到全国。
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翁祖亮表示,未来浦东将在制度型开放上大胆探索、创新突破:一是推动开放政策制度由边境向边境内延伸,二是推动开放政策制度由单项政策向系统改革拓展,三是推动开放政策制度由标准化向定制化深化。
作者: 唐玮婕
编辑:范菁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