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至译文全集首次出版 一窥经典德语文学的样貌

文汇网

作为诗人,他被鲁迅先生称誉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的《十四行集》把新诗从浪漫主义经过象征主义推进到中国式的现代主义,成为中国十四行诗的代表作和里程碑;作为学者,他对杜甫的研究卓有成就,一生致力于外国文学的教学、研究和推广,为我国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日耳曼学者;作为翻译家,他从事翻译工作近60年,堪称中国德语文学翻译与研究的先行者和奠基人。他,就是冯至先生。

日前,世纪文景推出四卷本《冯至译文全集》。这套书是冯至先生译文首次以全集形式出版,其中包含数种目前市面上已绝版的译作,不少见证冯先生学术生涯的珍贵图片更是首次在出版物中亮相。

11月18日,“重读‘外来的养分’——《冯至译文全集》新书发布会”在冯至先生曾经工作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举行。冯至先生家人、中国德语文学翻译与研究相关学者等近50人出席了发布会。


冯至译文全集 立体书影 函套 800x800 透明.png


专注德国文学研究的第一人

研讨会上,学部委员、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员陈众议回忆起与冯至先生的交往,1982年,他在冯先生的支持下加入了社科院外文所,他始终感念冯先生的知遇之恩。他认为,冯至先生不仅一手缔造了德语文学学科,也一手缔造了中国的外国文学学科,可谓栉风沐雨,筚路蓝缕。他用八个字总结自己对冯至先生的敬仰:“顾全大局、虚怀若谷”。“他是领头人,在面对很多困难、很多棘手的事情时,都体现出令人崇敬的大局意识。”陈众议说,鲁迅评价冯至为“中国最优秀的抒情诗人”,他的《杜甫传》受到毛主席的高度评价,但是冯先生从不借由这些来获取好处,哪里需要他,他立即奔赴。文革后,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外国文学学科建设。“冯先生甚至可以说是专注于德国文学研究的第一人……他和张维廉这两架马车奠定了我们现在所有的德语语言文学工作的基础,当然也有整个外国语言文学现在学科的基础”。

微信图片_20201118161657.jpg

▲冯至(1905-1993)1930年在德国海德堡

冯至先生的女儿冯姚平女士说,《冯至译文全集》的出版令她感到非常欣喜,因为此前没找到、没有收入《冯至全集》的译作也被搜集到了。“父亲搞了一辈子外国文学,但是他从不认为自己是个翻译家,他说‘我不是那种熟练掌握翻译技巧的翻译家,跟我的爱好有一定距离的作品,硬着头皮去翻译,往往是失败的。’他认为翻译外国文学的目的,从积极方面是‘丰富自己、启发自己’,从消极方面是‘纠正自己’。他的译作都是本着这个原则完成的。”

微信图片_20201118173939.jpg

▲冯至先生女儿冯姚平(李扬/摄)

冯姚平说,父亲是五四时代成长起来的文学青年,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外国文学作品,在继承中国文学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地吸收外来的养分,形成自己的风格,他切身体会到外来养分的重要,所以他从青年时代就积极、迫切地把外国优秀文学作品介绍到中国来。在德国留学不久,他读到了里尔克的著作,他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我因为内心的需要,一字不苟地翻译《致一位青年诗人的十封信》。我赤城地把他介绍给中国青年,我只恨在二十岁上下无人把这样好的东西翻译给我。”里尔克让父亲比较清醒认识到自己的缺陷,当时正值他创作的彷徨时期,他决心学习里尔克,里尔克对他做人和做文的影响是深远的。

“在几乎停滞了十年的创作后,从他40年代的作品,看出他的风格变了,他观察、体验,懂得了寂寞和忍耐,严肃认真地承担自己的责任。他从婉约的抒情变为富于哲理的沉思。”冯姚平说,父亲和他那些志同道合的年轻朋友们,正如鲁迅评论,“将真和美歌唱给寂寞的人们”,在这个不断学习、介绍的过程中,他自己也不断成长,创作出自己风格的作品,因此他的创作和外国文学的研究是分不开的。

最后,她回忆起上世纪40年代的战争时期,他们一家在昆明经常要“跑警报”。每次“跑警报”,父母只顾两件事:一件是提起一个手提箱,里面是他们的手稿;另外一件就是拉上她赶紧跑。“我的生命是注定会消逝的,但是这些书籍会永远存在着,‘将真和美歌唱给寂寞的人们’,只有耐得住寂寞的人才能品味这些书。”冯姚平动情地说道。


冯至带来的珍贵养分

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在发言中表示,冯先生的译作对他而言是重要的养分,近代以来,以冯先生为代表的的翻译家的工作对建构汉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实际上是为汉语注入了一种现代的抒情的语言和方式。”从在这个意义上说,他认为这一代翻译家的贡献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冯至先生所译介的,是和自己的生命体验、生命的困惑、在历史和时代中的境遇息息相关。冯至先生的著作对李敬泽也是重要的养分。“作为翻译家的冯至先生,也是作为诗人的冯至先生,也是在他的身上融汇了歌德的精神、里尔克的精神,所有这些精神融汇于杜甫精神的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和伟大的翻译家。”

北京大学中文系张辉教授是冯至先生的研究者,他主要从再次阅读冯先生的译著中发现他的翻译脉络和思想变化。他认为,冯先生不是随机选择翻译,“通过阅读这些译文,我们可以更清楚看到冯至如何从一个早期的浪漫型诗人、情感型诗人,逐渐成长为经验型的诗人,并且在之后努力探究成为歌德意义上所谓的完整的人。”特别指出他对德语诗歌的翻译,比如里尔克、歌德,在他的精神上所起的重要的作用。“这些译文,也是他观察世界、表达自我的另一种方式。似乎间接但极丰富”。张辉教授还现场朗诵了冯先生所译的里尔克《秋日》。

外文所研究员、中北欧研究室主任梁展与北京大学德语系主任黄燎宇均提到冯先生的“大局意识”。梁展认为,冯先生素来倡导文学翻译的规划性,而不是盲目的译介,这个观点“从20年代,到50、60年代,再到70、80年代,一以贯之。在1989年,冯至在《世界文学》座谈会上还谈到,要加强规划性,而不是盲目根据美国的奖、拍成电影来翻译”,这对我们当下的出版选择具有重大启示意义。
黄燎宇则从德语教学实践角度认为,冯至先生在选择译介内容上十分有高度。“作为译者,无论是看我们国内的需求还是看对德国文学史的整体把握,我很佩服他的眼光”,而作为翻译家,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启发和思考——什么叫作冯至精神。

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员、冯至的关门弟子李永平强调,“冯先生早年对里尔克可以说下了很大功夫,但此后里尔克这个名字在冯至的文字里突然消失了,当然这有历史原因。但是在冯至的内心当中,里尔克从来没有消失过。”李永平回忆,冯先生晚年时最想翻译的诗人是里尔克,他想翻译里尔克的《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冯先生从国外找了很多资料,其中有一本书就是里尔克《十四行诗》的注释。他认为,“冯先生虽然没有把《十四行诗》完全翻出来,在这个全集里也就是十首多一点,但是他翻译得非常精粹,特别讲究韵脚,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难的。”

除了以上发言者外,德语文学研究学者、翻译家高中甫、韩耀成、石琴娥、宁瑛、李士勋,北京大学校史馆馆长马建钧,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韩瑞祥,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计蕾,《新文学史料》主编郭娟,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会员部主任周友铭,中央戏剧学院教授、罗念生之子罗锦鳞,高莽先生家人徐枫等各界人士也出席了今天的活动。


微信图片_20201118173934.jpg

▲研讨会现场(李扬/摄)

诗人译诗的典范

20世纪20年代,就读于北京大学德文系的冯至加入“浅草社”“沉钟社”,他一面创作一面译诗,迅速在新诗诗坛上暂露头角。与许多浪漫的诗人不同,冯至的诗作在很早时候就显示出沉思的特性,也获得了诸多赞誉,但他敏感意识到了抒情中心主义的缺陷。1930年冯至前往徳国留学,开始研读存在主义哲学和德国文学,并向里尔克和歌德学习,思考如何寻找更加深刻而隽永的表达方式。

冯至关注的诗人多具有浓厚的哲学意味和鲜明的现代特征。全集卷一收录了冯至翻译的歌德、荷尔德林、海涅、尼采、格奥尔格、里尔克、布莱希特等诗人的作品。其中,歌德是魏玛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卷一收入了他最知名的部分诗作,如《普罗米修士》《玛利浴场哀歌》等以及冯至研究歌德的代表性作品《浅释歌德诗十三首》。20世纪40年代,冯至曾译出《浮士德》选段《哀弗立昂》,但此后多种冯至译诗集未见收录,编者通过查阅民国期刊予以补录。海涅是19世纪最重要的德国诗人之一,卷一收入了冯至50年代出版的《海涅诗选》、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和《集外诗八首》。

冯至以诗人之笔译诗,对节奏、韵律、情绪、氛围的掌控都恰到好处。德国波恩大学原汉学系主任陶德文(Rolf Trauzettel)说:“在冯至那里,质朴和充满艺术性的译文显示出了创造性,他把一切都转化为旋律和节奏,从其中勃兴出一种不可比拟的情绪。”

微信图片_20201118161652.jpg

▲永远的伴侣,夫人姚可崑曾与冯至合译《维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


德语经典文学全景呈现

在诗歌之外,冯至译文还囊括书信、小说、年谱、散文等多种体裁,种类丰富完整。冯至目光如炬,其选取的均为德语文学、哲学领域的经典之作,并以亲切自然的口吻适应原作深刻而质朴的思想。

全集卷二收录《审美教育书简》和《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前者是1793—1794年间席勒写给丹麦奥古斯滕堡公爵的27封信。在法国大革命背景下,席勒以康德的原则为依据,深刻分析了审美中的诸多论题,认为要改革国家,获得政治自由,必须首先改善时代的性格,恢复人的天性的完整性。后者是里尔克在三十岁左右时写给一个青年诗人的书简。他在信中谈及青年人内心面临的诸多疑惑和愁苦:诗和艺术、两性的爱、严肃和冷嘲、悲哀和怀疑、生活和职业的艰难,揭示了审美、信仰、寂寞、爱、悲哀等论题的深奥本质。

卷三为歌德长篇小说《维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维廉·麦斯特是个满怀理想、充满朝气的热血青年,他出身于市民阶层之家,但不满于市民阶层的平庸和唯利是图,寄希望于通过戏剧艺术和美育来改造社会,并与伶人马利亚娜相恋。在与马利亚娜遭遇误会后,维廉四处漂泊,遇见形形色色的人物。维廉最初寻求戏剧艺术,而最终得到了人生艺术,成为不断追求人性完善和崇高社会理想的探求者。

卷四收录冯至翻译的《歌德年谱》《哈尔茨山游记》《远方的歌声》及集外译文。《歌德年谱》为德国俾德曼编,冯至译注,详细考证了伟大诗人歌德的生平、经历和创作历程,展现了一代文豪生活与创作的互动关系。《哈尔茨山游记》是海涅早期散文代表作。《远方的歌声》描写了捷克小山村中的村民通过一台收音机了解到西班牙内战的情况、支持西班牙进行反法西斯斗争的故事。集外译文收入冯至发表过,但生前未收入其各类选集的译文,包括短篇小说、凡·高书信、克尔凯郭尔随感等。

冯至译文全集 实拍图  (4).jpg


具有收藏价值的珍贵版本

世纪文景总经理姚映然表示,文景出版《冯至译文全集》的起因,是此前冯先生的部分译作只是以零散、片断的方式与读者见面,甚至有一些重量级的译作已经断版,“有鉴于此,文景决心做这套《冯至译文全集》,将冯先生在翻译领域留下的宝贵财富完整呈现在读者面前。”

《冯至译文全集》完整收录冯至先生中文译著,其中,《审美教育书简》《维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等译作及卷四大部分内容在市面上均已绝版多年,《哀弗立昂》(《浮士德》选段)、《智利的地震》等作品系首次从民国期刊补录。冯先生之女冯姚平女士专门为译文全集整理修订了《冯至译介年表》,冯至先生一生努力继承和推进新文化先驱们开展的介绍西方文学精华、促进新文学发展的工作,同时自己吸收“外来的养分”,用以丰富提高自己的创作,其创作、译作与学术研究互相交融,密不可分。

此外,全集还收录冯至先生译作手稿、历史图片等珍贵图像资料,其中许多照片是首次以出版物形式面世,对研究和喜爱冯至作品的读者具有重要的史料意义和收藏价值。

冯至译文全集 实拍图  (3).jpg




作者:文汇报驻京记者 李扬

照片:除署名外均由世纪文景提供

编辑:江胜信

责任编辑:陆正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