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3月17日,北外滩黄浦江畔响起汽笛,89名怀揣救国救民理想的中国学生,从汇山码头登船启航赴法勤工俭学。毛泽东亲自到码头送行……”昨天(17日),上海市首批重要红色革命遗址、旧址统一纪念标识之一“留法勤工俭学出发地(汇山码头遗址)”在北外滩揭幕。现场,虹口区基层宣讲员谢许瑶讲述了百年前的这段往事,拉开了虹口区首场基层党史宣讲活动的帷幕。
“继往开来,追求真知,开放包容,强国强民,这就是当年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给予我们的启示。”虹口区委党史办主任王佩军说,今年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虹口区以“人人都是宣讲员”模式,让党史宣传更生动化、生活化。
站在公平路码头滨江凭栏望去,江面上一个被称为“七号浮筒”的“老古董”,就是第一批赴法学生乘坐的邮轮所停靠过的浮筒。据史料推论,当时前来送行的毛泽东与赴法学生们一同乘坐驳船,至停泊于汇山码头前的“因幡丸”号分别。之后,“因幡丸”从汇山码头驶离上海。
“据考证,汇山码头就是中国青年学子海路赴法勤工俭学的首航地。”王佩军说,19世纪中叶以来,北外滩地区得上海开埠之先,借航运之利,成为中西方文明交汇的重要门户。近年来,上海市委和虹口区委对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这一重要党史事件,不断深入挖掘研究和严谨取证考证,最终确认首航地就是始建于1872年的汇山码头。
当时,湖南的新民学会是赴法勤工俭学的重要推动者之一,毛泽东作为新民学会的主要领导者,多次来到上海专程送别。在赴法学生出发前,社会各界还举行了欢送会。
从首批89名学生乘坐“因幡丸”邮轮赴法,到最后一艘“智利”号邮轮载着120名学生离开杨树浦码头,1919年到1920年间共1800多名学生留法勤工俭学,包括周恩来、蔡和森、赵世炎、邓小平、陈毅、聂荣臻等。“这段经历不仅开启了他们各自不平凡的人生,也开启了中国革命重要的进程,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史上的重要事件。”王佩军说。
“能讲述百年前‘同龄人’的故事,我深受触动备受鼓舞。”谢许瑶是来自北外滩街道“两新”企业得物App的员工。受《觉醒时代》、《留法岁月》等红色影视剧影响,她曾多次在网上搜索相关信息,此次宣讲让她对这段历史有了更深入了解。尤其当她讲述这批有志青年怀揣追求真理、振兴中华的梦想,筚路蓝缕踏上赴法勤工俭学之路时,不禁感慨“吾辈当自强”。
虹口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虹口区是全市红色文化旧址遗址最密集的区域之一。此次“留法勤工俭学出发地(汇山码头遗址)”纪念标识的设立,将增强这段历史的影响力,发挥党史教育作用,引领广大干部群众在新时代再“启航”。
为了给以往“听党史”的群众一方舞台,虹口区已启动“永远跟党走,人人都是宣讲员”红主播宣讲大赛。该大赛为期3个月,将通过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进行,市民群众可围绕虹口党史、红色故事、个人亲历等主题投稿参赛。线上主要以视频征集发掘一批讲述历史故事、抒发爱国情怀的优秀红色宣讲作品,线下则推出“红色朗读亭”互动装置,在虹口区开展巡展。
作者:单颖文
图片:邢千里摄,虹口区供图
编辑:王宛艺
责任编辑:张晓鸣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