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届市委十次全会明确提出了“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的市域空间发展新格局。这当中,五个新城是重要着力点和发力点。推进五个新城建设,是上海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由之路,是更好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是上海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
记者从今天上午举行的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为落实好“新城发力”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海已明确了推进新城规划建设的“1+6+5”总体政策框架,“1”即由市规划资源局、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制定《实施意见》;“6”即由市级相关部门围绕政策、综合交通、产业发展、空间品质、公共服务、环境品质和新基建等方面制定六个重点领域专项工作文件;“5”即由各新城所在区政府、管委会牵头制定五个新城《“十四五”规划建设行动方案》。
今年2月23日,市政府正式印发了《关于本市“十四五”加快推进新城规划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作为面上指导推进新城规划建设的核心文件,《实施意见》明确了“十四五”加快推进新城规划建设工作的总体要求等相关内容。
指导思想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历次中央全会精神,以“上海2035”总体规划为引领,按照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定位,将新城建设成为引领高品质生活的未来之城,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推进人民城市建设的创新实践区、城市数字化转型的示范区和上海服务辐射长三角的战略支撑点。
基本原则上,坚持高点定位,按照“最现代”“最生态”“最便利”“最具活力”“最具特色”的总体导向,落实产城融合、功能完备、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治理高效的工作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改革创新、增强系统观念,坚持因地制宜、形成“以区为主、市区联动”的工作合力。
建设目标上,至2025年,5个新城常住人口总规模达到360万左右,新城所在区GDP总量达到1.1万亿,新城基本形成独立的城市功能,初步具备综合性节点城市的地位。
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
产业能级上,新增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新城中心初步具备上海城市副中心的功能能级,新城成为上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五型经济”的重要承载区和产城融合发展的示范标杆。
公共服务上,拥有一批服务新城、辐射区域、特色明显的高能级公共服务设施和优质资源,形成保障有力的多样化住房供应体系, 15 分钟社区生活圈功能更加完备。
交通出行上,形成支撑“30、45、60”出行目标的综合交通体系基本框架,即30分钟实现内部通勤及联系周边中心镇,45分钟到达近沪城市、中心城和相邻新城,60分钟衔接国际级枢纽。
环境品质上,形成优于中心城的蓝绿交织、开放贯通的“大生态”格局,精细化管理水平和现代化治理能力全面提升。
至2035年,5个新城各集聚100万左右常住人口,基本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综合性节点城市。
作者:史博臻
编辑:唐玮婕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