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40年代,上海就有了咖啡外摆位!咖啡馆最密集的一条街竟然是它……

文汇网

111.jpeg

来一杯咖啡,一天就妥了!在上海,分散在城市各个角落的咖啡馆,如同城市生活的一个个缩影,记录着城市发展与人们生活方式的变迁。

作为“上海咖啡文化周”预热活动之一,“啡尝特展”紧挨着武康大楼开幕,演绎了咖啡文化与海派生活的相融相生。

展览从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中期上海作家、文化人关于咖啡的各类文字、史料中探寻历史, 以时间顺序,讲述上海人对咖啡逐步认知、接受和喜爱的过程。

初入中国:一度被称“咳嗽药水”

1757 年开始,广州成为当时清政府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各国商品由此输入,咖啡最早由广州进入中国。咖啡初入中国时,因其颜色与口味,一度被称为“咳嗽药水”,仅有少数国人品尝饮用。

直到 1843 年上海开埠后,把西方的生活方式带到了上海,于是咖啡在上海出现。

2.PNG

图为咖啡进入中国后出现了很多译名

19 世纪 60 年代,上海出现了咖啡室及咖啡吧。如始建于 1846 年的礼查饭店,就设有礼查咖啡室。

6.PNG

图为礼查饭店内景

据《工部局董事会会议记录》 1880 年载,上海最早的独立咖啡馆为虹口地区的咖啡馆,据说这是一家专为水手服务的咖啡馆。而就目前所查到的关于咖啡馆的广告,最早是 1906年刊登于《新闻报》上的宝利咖啡店,开设于福州路上。

1.PNG

图为宝利咖啡店广告

当时的咖啡有着丰富的形态,除浓缩成块状的“咖啡糖”外,还有咖啡汁、咖啡浆、咖啡膏等不同形态,食用时依个人口味勾兑即可。


undefined

undefined

图为形态多样的咖啡

在街头兴起:霞飞路(今淮海路)一带集聚

20 世纪 20 年代,越来越多的咖啡馆出现在上海街头,咖啡开始在国人中流行,但因价格昂贵成为小众的日常消遣。在霞飞路(今淮海路)一带,开设了很多咖啡馆,如特卡琴科、 DDS、文艺复兴、君士但丁、巴尔干等。

7.PNG

霞飞路分布着众多咖啡馆

10.PNG

当年的霞飞路延伸至淮海中路区域,当时坐落着赛维那、 DOMINO CAFE、立德尔、伟达、君士但丁、远东、伟多利、客瑞宫、希腊咖啡馆、 SALENTINE CAFE 等咖啡馆。

9.PNG

沪上的咖啡文化兴起以及上海人对咖啡的追捧,主要在 20 世纪 20-40 年代逐渐形成。

8.PNG

图为文艺复兴咖啡馆

1933 年起,上海接纳了 3 万多名犹太难民,其中大部分犹太人居住于虹口一带,他们建有自己的教堂、学校、商店,当然,也包括维也纳式的咖啡馆,如 D 胜利咖啡馆、白马咖啡馆等。

许多文艺界人士也都以咖啡馆为聚会地点,并以此为题材,创作了许多文艺作品。如田汉的独幕话剧《咖啡店之一夜》、徐讦的《吉卜赛的诱惑》等。

20 年代的电影中不少角色还是以中式服装为主,但无论男女穿着怎样的服装,都在咖啡馆中喝着咖啡,享受着洋派的社交新方式。可见当时喝咖啡、吃西餐已经成为一种被有钱、有闲阶层广泛接受的摩登时尚,也成为上海电影向民众传递现代都市生活新体验的重要道具。

11.PNG

露天外摆位上,黄包车夫也人手一杯咖啡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 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让美国的大量商品包括咖啡进入中国市场。

12.PNG

美国咖啡的涌入,使得上海咖啡价格下降,罐装咖啡逐渐走进平常百姓家,成为大众消费品,街头随之出现咖啡摊,为来往路人提供廉价的咖啡饮品。

14.PNG

咖啡开始进入每家每户的生活,与咖啡相关的商品也逐渐成为普通百姓生活的日常。讲究的上海人用纱布包着咖啡粉,放在钢盅锅子里用开水煮。更地道些的,会再用滤纸过滤一遍煮好的咖啡,让口感更细腻。有的人爱加炼乳,有的爱加掼奶油,甚至有人爱加麦乳精,再配两块咸苏打饼干。

555.jpg

图为展览现场复刻了当年的场景

20 世纪 40 年代后期,露天咖啡摊在上海大量出现,当时有人记载,在现今淮海中路街头:“差不多每条马路街头巷尾便有一摊”。街头常有如此场景:黄包车夫大汗淋漓,奔至咖啡摊前,一气儿灌下两杯咖啡,吃两片土司,抹嘴而去。



  作者:图文资料均来源于“啡尝特展”

                 王宛艺 周辰整理

  编辑:张晓鸣

责任编辑:顾一琼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