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美其美的咖啡小店,放大高品质生活“城市表情”

文汇网

1 (1).jpg

世间有太多的美好来自不期而遇。

而手边这小小一杯咖啡,正是为这种美好标记了注脚。

你究竟为了什么而喝咖啡?

不是杯中的寻常物,而是杯子以外的那种未知、探求和不同寻常。

上海,咖啡消费规模、门店数量位居全国首位的城市,近7000家咖啡馆星罗棋布于大街小巷,意犹未尽的咖啡醇香也早已深深融入市民的日常。

这里,咖啡馆的形态丰富到令人难以想象。

与咖啡相伴相生的,不仅有烘焙面包、特调饮品,还有书香、花艺、买手店、创意家居店。咖啡馆不仅安扎于每个望得见风景的路边街角,更是走进商务楼、居民区,甚至最接驳烟火气的精品菜场……

这就是上海,就是海派文化熏染的生活。

5 (1).jpg

我们用咖啡打开话题,为美学写下立场,将态度融入生活,放大高品质生活的“城市表情”,更做自己自在的主场。

形态丰富到“想不到”,传递生活品质也带来生活美学

广告公司也卖咖啡?没错。

肇嘉浜路乌鲁木齐南路口,新开设的一家咖啡馆,正是由楼上的知名创意公司所开设。

开设咖啡馆的初衷是因为员工们激荡头脑风暴需要一个场所,但梧桐掩映下的咖啡空间慢慢也向社区放开怀抱:希望更多人能走进来,营造最为日常的环境,激发丰富的灵感。

5.jpg

如今,这里成了一个网红复合空间,由创意研究室、工作坊空间和咖啡店三部分组成,既是公众的日常咖啡空间,也为社区内的左邻右舍提供座谈、活动的场地。一个枯燥的办公空间就这样灵动起来。

在上海,对于“咖啡馆”三个字的界定之难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因为,咖啡售卖已经和无数商业场景、模式所深度互嵌——咖啡店与文博场馆,咖啡店与新零售,咖啡店与创意创业等等,碰撞出了现实中的火花,给人们带来了更多意料之外的城市生活新体验。

3.jpg

譬如,网上一家“潮牌”艺术品复刻店,就是凭借一杯特调咖啡在现实中落了地,把店铺开在了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内,以“咖啡+新零售”的方式,与更多受众有了现实链接。

不仅形态丰富,这些小而美的咖啡馆,不怕“紧挨着”,更不怕“巷子深”。

数据显示,咖啡馆密度最高的静安、黄浦等中心城区的一些街区,每隔不到30米就会有一家咖啡馆。

几乎每家店都有自己“看家”的拼配生豆,每家店都有“私藏菜单”,每家店也都有扛鼎的咖啡师,以及独特的生活美学风格……因此,每家店也能留住“懂你的那些人”。

2.jpg

在咖啡店密集的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内,2500多家沿街店铺中,一半以上饮品店和咖啡有关。“人们大多不会纯粹地为一杯咖啡而走进咖啡店”,徐汇区商务委副主任姜舟这样解读:咖啡馆既是都市中的情感、文化纽带,也是一种社交空间,是为了生活中的不期而遇。更以其独特的慢,调和着生活里的匆匆。

各美其美的背后,是“最审慎包容”的监管

少有人知,源起于南阳路的某知名咖啡馆,沿街2平方米的店铺,曾因将两张条凳放到人行道上而被列为“整治对象”。相关管理部门及时出手,对接服务引导,帮助店铺及时解决相关难题,主动整改,让该品牌走上了健康发展之路。短短数年,这一品牌咖啡馆已在全国开设50多家连锁店。

静安区南京西路街道,每平方公里范围内就有57.9家咖啡馆,其密度之高领跑全市。如何让这些小店各美其美,这背后正是有着一以贯之的“最审慎包容”的监管。

8.jpg

“无论店大店小,都要做好它们的店小二。”徐汇区商务委也自有一套“个性化扶持”方案:率先对沿街商户的外摆位、扰民现象等划清底线,在此基础上无事不扰,一旦店家有需要,主动跨前一步提供服务、解决难题。

也正因此,去年尽管受疫情影响,还是有一批咖啡馆在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梧桐树下挨个涌现,在短时间内赢得了人气。

4.jpg

同样,黄浦区瑞金二路街道助推辖区内数百家咖啡商户牵手,于去年底成立咖啡商户自治平台“金咖联盟”。融入各方力量,实现共建共治共享,不仅优化街区营商环境,还将“咖啡+”玩出新花样。譬如,“咖啡+文化”集结周边剧院资源,未来将把剧目的片段演出、剧场衍生品等服务拓展到咖啡馆中,做强文化IP;“咖啡+科学”借助世界顶尖科学家俱乐部入驻南昌路的契机,让这里的咖啡馆成为播散生活科普的新场域;“咖啡+怪咖”结合潮流文化,通过发售手办玩具吸引更多年轻人。

自带美感和流量的咖啡小店,活跃在城市治理的一线

这些散布于街头巷尾、承载着生活品质与人们内心需求的咖啡馆,经年累月,也以自己的方式寻找着与城市、与时代相融的节奏与步调,传承,更发展。而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也经由浸润日常的咖啡香,被烘焙、淬炼得愈发浓烈。

丰沃土壤中,一个个自带美感和流量的咖啡小店也逐渐成为城市中一个个鲜活的主体与新场域,自觉主动地活跃在了城市治理的一线,放大了高品质生活的“城市表情”。

9.jpg

在徐汇区,成立了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特色小店联盟,每一期沙龙都被安排在不同店铺,由召集人牵头,让各家小店店主、物业房东、社区居民汇聚一堂,共同探讨特色小店如何更好地融入风貌区生活、服务居民。

1.jpg

短短1.5公里长的南昌路上,集聚着50余家咖啡馆。通过“环复兴中路-南昌路跨界自治会”制定的《南昌路店招店牌设置导则》,引导沿街商铺在装修中遵守店招店牌安全规范、空间使用和设计风格的规定。自治会会长、同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朱伟珏介绍,环复兴中路-南昌路区域,隶属于风貌保护区,自治会成员单位聚焦南昌路拍摄了140多张照片,从中提炼出共1080种风貌道路的主基调色。这样一来,店招店牌的色彩布置就有了基础“比色卡”,一些新入驻的咖啡店在装修之前就会拿来主动比色,优化设计,在彰显自身风格的同时与风貌区主基调相融。

10.jpg

朱伟珏说,这么做是希望每一条马路都能保留住自己的调性。“保护好街区的真实、多样、丰满,保留住烟火气息的美,才能真正体现高品质生活的‘城市表情’”。


  作者:顾一琼 王宛艺

  编辑:占悦

责任编辑:周渊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