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将修订,为未成年人编织一张安全保护网

文汇网

3113470_w750.jpg

再过一个月就是“六一”国际儿童节,未成年人的健康发展牵动着每个人的心。上海市民政局长朱勤皓今天参加上海电台“2021年民生访谈”栏目时透露,依据新修订的《未保法》,上海将修订《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厘清明确目前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中存在的堵点、难点,更好完善上海未成年人保护法规体系。

在朱勤皓看来,《未保法》的修订,为进一步构建全面、系统、科学的未成年人保护体系奠定了法治基础,也开启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新阶段。新修订的《未保法》,从原来的对未成年人给予“四大保护”(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调整为“六大保护”,新增了“政府保护”和“网络保护”。在内容上,针对当前未成年人遭受虐待性侵、校园欺凌、沉迷网络等社会问题,明确了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的责任义务。

同时,《未保法》还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协调机制……协调机制具体工作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承担”。也正是根据这一条款,今年初,上海重新明确了“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委员会”组成。“市未成年人保护办公室”明确设置在市民政局。这也意味着,民政部门今后将承担起未成年人保护的牵头任务。

3097593_w750.jpg

在这座拥有超2400万常住人口的超大城市,未成年人保护也面临着新挑战、新特点。朱勤皓表示,将充分发挥未保委的平台作用,建立健全各成员单位间的长效合作机制、信息沟通机制、工作协商机制、资源整合机制,研究优化督促考核机制,使市未保委的联络、会商、支持、协同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以促进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更加及时、高效。

为建立社会广泛参与的支持体系,上海还将积极调动慈善、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等力量和资源。未保专家库、社会资源库、法务资源库、专业社工库等四个方面的社会支持系统也酝酿建立,从而形成未保工作的有力支撑。

在指导各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中,上海明确“六个有”具体要求——有工作机制、有保护机构、有人员支撑、有经费保障、有工作网络、有法律工作者参与。特别是,针对涉及未成年人人身安全、容易造成严重负面影响的突发事件,进一步完善应急响应机制,压实主体责任、畅通沟通渠道,努力把问题和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

朱勤皓说,民政部门还将研究如何从源头上关爱保护未成年人。比如,加强学生心理危机防范,全覆盖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推进中小学生减负工作,真正实现未成年人健康快乐成长。



  作者:王嘉旖

  编辑:周辰

责任编辑:何易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