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流传着关于一个数学天才的诸般传说。课堂上,教授这样向同学们介绍他:“如果你们有不会的习题可以问我,如果我不会可以问助教,如果连助教都不会那估计就是题目错了。”同学们盛赞他是数院“扫地僧之首”,凭一己之力碾压主要对手清华和中国科大。
这两天,他出圈了。因为在接受采访时手提馒头、怀抱矿泉水,眼神迷离而羞涩、头发蓬松,北大数学科学学院助理教授韦东奕火遍舆论场。乍看一眼视频,这似乎是在印证对一个天才型学术工作者的刻板印象。评论区热火朝天地讨论着他令对手忌惮的实力,挖掘着他求学路上展露超高天赋的细节,咀嚼着他不修边幅的生活日常,而后在键盘上打下一行“看懂了他论文的每一个字,连起来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北大的老师有多牛”,或是对他的情商和生活自理能力议论一番。
进一步了解他的学术成就和日常,才发现用“一个天才会有的样子"解构他显得正确却又无比浅薄。韦东奕确实是人们想象中的样子——高一高二,他连续拿过两届国际数学奥赛冠军从而保送北大,第三届是老师以“补一补其他学科的弱项”劝退参赛;大学期间,华罗庚金奖、陈省身金奖、林家翘金奖等等奖项均被他收入囊中,毕业后顺利留校成为助理教授。 同时他的外在表现也为人们的想象作出了形象的注脚——他会在解完题后进入自己的“平行时空”,左手握一只钢笔,右手握一支铅笔,双臂高悬于空中,带动两支笔缓慢地曲线交错穿行,身体随之前仰后合、上下起伏;他觉得开灯浪费电,于是经常躺在宿舍的床上,在黑暗中思考数学;他的高中老师发现,在与一名前往北大进修校友的合影中,韦东奕穿的还是高中时的校服......然而,这种卓群天赋和不修边幅的巨大反差,却在他身上共存得如此合情合理,符合他的内在逻辑——因为对数学的痴迷、专注,他真的可以对数学以外的事物都不在意。以至于那些有关他情商、生活自理能力、甚至能不能找到女朋友的世俗打量都略显肤浅。于是打心底忍不住惊叹,如今真的还有这样纯粹的人。而人们所惊叹的纯粹,或许只是韦东奕的习惯和爱好。
这正解释了韦东奕何以成为舆论场的焦点。他符合社会对一名理想中学术从业者的想象——怀有对学术追求的纯粹之心,对身外之物云淡风轻,这样的质朴在如今的学界中显得格外珍贵。
当然,如今对韦东奕下断言还为时过早,毕竟他刚刚在学术圈展露头角。有人在评论区贴出已故中国科学院院士、遥感地理学家,被网友亲切称为“布鞋院士”李小文的照片,他曾因光脚穿布鞋授课而在网络社交平台上走红。该网友评价韦东奕距离“布鞋院士”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这是对韦东奕能够有所传承,真正成为一名顶尖的学术工作者甚至科学家的美好期待,我们也相信他能够继续醉心学术、心无旁骛;这更是人们对科学界、学术圈返璞归真、一生只做一件事的心向往之。
庆幸韦东奕恰到好处的“走红”,激荡起公众心底对学术圈认知的涟漪:一点素心,一生专注,一蓑烟雨任平生。
作者:苏展
编辑:苏展
责任编辑:施薇
来源:文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