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旭 | 我的范韧庵老师

文汇网

范老.jpg

▲范韧庵先生

我的范韧庵老师,今年106岁了。但他的年龄不算大,他是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在文史馆,他的年龄只能排在老三。去年,文史馆文史大家周退密老走了以后,范老师上升了一位,现在排名老二。

范老师是江苏海安人,与应野平、程十发、徐伯清等名家一起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中国画系。诗词、书法、绘画,人称“三绝”。他的诗歌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诗风近于陆放翁;题画、抒情,皆有佳篇。书法师从李健、沈尹默、潘伯鹰。得力于陆柬之、王宠以及《曹全》《礼器》《校官》诸碑。深得沈尹默、吴湖帆、潘伯鹰、白蕉诸前辈的赞赏。

我认识范老师,要追溯到1961年。当时,长寿支路小学有位同学书法写得好,我是他的粉丝。

我问:“你的字写得这么好,是有人教你的吗?”

他说:“是的。我是跟少年宫指导书法的范韧庵老师学的。”

我问:“范老师现在在哪里?”

他说:“在江宁中学。”

有一次,他到范老师家里去,我要求跟他一起去;那时,范老师住在武定路。到老师家以后,小学生不知道怎么处理,他想,带一个陌生同学到老师家不好,他就一个人进去了。

那是七月份,天很热,我汗流满面地站在门外等。直到范老师出门送客时发现我,问我叫什么名字?我说:“叫曹忠良。”由此,范老师对我印象特别深刻。

微信图片_20210617205449_副本.jpg

▲范韧庵先生在家中(曹旭摄)

因为范老师在江宁中学,我小学毕业就考江宁中学。别人都考市重点、区重点,考市西,考育才,几位同学都考取了;我也考取了。但我没有考市重点、区重点,我考的是我热爱、崇拜老师所在的学校——那怕那是一所普通的中学。并且,读完初中考高中,我仍然考江宁中学,这样可以不离开范老师呀!

范老师教我们语文,我是他的语文课代表。这样,在诗、词、文、赋和书法方面,我跟范老师学了六、七年。由于范老师的指导,我们班书法都写得好,我其实不算好。有同学围在范老师身边,问谁的字最好?范老师说了三个人:李名扬、施永寿、曹忠良。同学来告诉我,我知道,那是范老师对我用了鼓励的方法;因为李、施真的写得好,他们都是有家传的,从爷爷开始就教他们了。还有一次,办书法展览,我不知道写什么;范老师就写了范本,叫我照着他写的写,终于参加了他举办的全校展览。

毕业了;柳絮都被风吹散,惟有葵花向日倾。此后我不断去范老师家,仍然跟他学习书法和格律诗,关系越来越亲密——直到今天。

我考江宁中学真的一点不吃亏。除了范老师,还有我的高中班主任陈德静老师。我毕业后在工厂工作,三年满师去她家送“满师糖”,认识了她的女儿陈启纯——现在成了我的妻子。

半个世纪过去了。世事变迁,人间沧桑;恢复高考,我考取一所大学,后来成了教授、博导。到了2014年,我也有幸进入上海市文史研究馆,成了和范老师一样的馆员。

2021年6月11日,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在上海市图书馆展厅举办书画大展。我非常期待,因为我可以借此机会向范老师汇报一下,把他教我的诗词、书法这两种艺术结合起来——用自己的毛笔,在宣纸上写自己做的格律诗。

书画排列完全根据年龄,一进门就可以看见排在展品第二的——范韧庵老师的一书、一画两幅作品:

字幅1.jpg

范老师的这两幅作品,是范老师最优秀的学生李志贤先生提供的。李志贤是范老师学生里书法写得最好的。他敏而好学,聪明勤奋,坚持不懈,几十年努力如一日。书学“二王”、智永《千字文》,出入苏轼、黄庭坚,《郑文公》诸碑,是海内最具功力、最有成就的书法家之一。我的同班同学著名书法家沈培方说:“看李志贤临摹的王羲之《兰亭序》,觉得这个人以后要超过沈尹默的。”

范老师的这幅书法展品,是他在“牛棚”里写的,那时在牛棚里不能做其他事情,他就整天抄写毛泽东诗词。其实,我知道,那是范老师在练字;我家里也藏有范老师这样的作品。现在展出,具有象征意义。

第二幅作品是墨梅图。

画作3.jpg

中年以后,范老师以画兰竹擅名。

范老师的兰、竹、石,有时配上流水,如三君子相见:春兰葳蕤,秋竹霜节;偃仰多姿,气韵生动。在兰竹上,范老师取法郑所南、陈白阳、石涛、郑板桥,形成了自己挺拔清丽的风格,成为湖州派传人。在雾霾比较多的时代,多看范老师画的兰竹,可以清净空气,欣慰人心。社会真的很需要他这样的兰竹。但除了兰竹,他的墨梅、苍松、游鱼、松鼠,亦皆有名,享誉一时。

画作2.jpg

范老师的一生,最感动我的有三点:

一是对诗、书、画艺术咬定青山,如痴如醉,孜孜不倦地追求了一辈子;他98岁的时候不能画了,开始封笔。我带了书法习作去看他。他仔细地看了我写的书法以后,说:“你倒是进步了,我倒是荒废了。”我们都笑起来;

二是,范老师对学生关心呵护,自己却淡泊名利。在书画领域,不是所有的人都静得下心来的。司马迁《史记》里说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情况还是不少的。但范老师坚定地向他画的兰、竹学习;他画兰花,是因为“我爱幽兰异众芳,不将颜色媚春阳。西风寒露深林下,任是无人也自香。”(明·薛纲《题徐明德墨兰》);他画竹,是因为他有竹子“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同样的气质。(《刘禹锡《庭竹》)

因为坚持挺拔清丽的书风、画风,不喜欢热闹;因此,喜欢热闹喧哗的人不喜欢他的兰竹。我在豫园看范老师作画,深深地为只喜欢富贵的牡丹,不喜欢兰、竹的人悲哀;同时,深深地为范老师自豪。范老师长寿,有人说生命在于运动,有人说生命在于静养,我说生命在于淡泊。范老师的生命态度和书画风格——高度和谐地融为一体。

微信图片_20210617211135_副本.jpg

▲范韧庵画作

三是范老师的清贫;他因淡泊名利而清贫。

很多年来,李志贤每年过年都会给范老师发几千元的红包;而每年秋天新米熟了的时候,我都会买许多新米、蔬菜、瓜果和滋补品用车给范老师装去,但这些仍然改变不了他的清贫和他住房的窘境。中国古代称百岁老人为“期颐”,照《礼记》的说法应该“需要颐养”了。

但范老师就像他画的墨梅,鉄干横斜,暗香浮动,多强的生命力呀!

对范老师的画,我还想说几句,有人看不懂画,那就看看书法,线条最瞒不住。落款的书法线条都歪歪扭扭、稚稚嫩嫩的,就不必看画了。此外,抽象要以具象为基础,范老师非常重视物象的形体,他画过油画。在他家墙上,挂着他的油画自画像,面容清癯,瞳仁炯炯,严毅逼人。

在范老师的大作之后,我的作品附在展览会的骥尾:

曹旭字1.jpg

这是一首庆祝香港回归的七律。当时,我在香港中文大学任客座教授。香港有一位老板为了迎接回归,准备编一本诗集。香港中文大学的郑子瑜教授向他推荐我作为协助人,同时写了这首七律诗,收入集中:

島嶼層層倚畫樓,珠崖割棄盡神州。江山慟失千夫淚,雲雨蕭疏百感秋。故國青衫催客夢,他鄉白髮待歸舟。於今喜慶歡騰日,紫樹花開滿玉甌。 (曹旭《香港回歸感賦》)

曹旭字2.jpg

相思灯火隔千山,悬海疫情人未還。今夜門前無犬吠,憑君微信報平安。(曹旭《平安夜寄友人》)

这是疫情时所作,平安夜,我在美国的朋友有家难归,惟微信可报平安耳。

作者.jpg

▲本文作者曹旭

在人的一生里,总有一些难忘的故事和精彩的瞬间,我的诗作和书作,能与106岁的范韧庵老师的书画作品同厅展出——那是范老师通过上帝之手给我的——恩惠和奖赏。


作者:曹 旭

编辑:周怡倩

责任编辑:朱自奋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