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在上海,就有一个低调安静却又无比重要的国家级粮食储备基地。6月24日,中央储备粮上海直属库迎来本年度的公众开放日,记者在走进这家略带神秘感的机构后发现,为了筑牢大国粮仓,守护好人民“舌尖上的安全”,中储粮上海库以责任感和创新精神,把粮食管住、管好。
解决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中央储备粮则在粮食安全的保障发挥着压舱石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建党百年,正如许多专家所言,党领导粮食工作的历史,既是一部成功解决吃饭问题的伟大奋斗史,也是一部粮食流通体制和粮食储备体系不断改革完善的发展史。
中央储备粮上海直属库就在黄浦江边靠近闵浦大桥的一个地块,这里,水陆运输条件便利,同时避开喧闹,十分适合粮食的储运。该库始建于1965年,至今已有近56年历史。2002年元月,它被上收为中储粮集团公司直属粮库,目前储存的品种包括稻谷、玉米、小麦、植物油等。
今天的公众开放日活动中,中储粮上海直属库向与会者展现了自己50多年发展历史。年月更替,时代变迁,虽然不同年代粮库的仓型不断迭代,粮机设备不断升级,但是,一代代工作人员守好大国粮仓,端牢中国饭碗的初心和使命感不变。据介绍,当前,在集团公司和分公司的领导下,上海直属库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储粮“四个坚持”(坚持听党话、坚持管好粮、坚持不出事、坚持效益好)的新要求,坚守主责主业,让国家放心,让人民满意,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
目前,老百姓的粮食消费需求,已经从“吃得饱”转向“吃得好”“吃得健康”。为了适应这一变化,中储粮上海直属库正依靠不断的创新,推动粮食储存从“数量安全”向“质量安全”拓展。目前,这里大部分仓库已经完成了物联化改造,具备远程感知、监控的能力。通过中储粮的智能监控平台,甚至在千里之外都可以看清这里单个库房里的数千吨玉米是否“状态良好”,如山的谷堆上是否趴着害虫。除了远程管理技术,上海直属库还全面推广应用了智能通风、粮情检测、环流熏蒸、谷物冷却“四合一”储粮技术,整体上,这里的科技储粮覆盖率达到100%。特别是通过大力推广氮气气调技术、空调控温、内环流控温、隔热密闭等先进、绿色的储粮技术,化解了虫害风险,提高粮食储存质量。
科技的背后实际上是一份责任。事实上,在储粮人看来,“每一粒粮食都是一个生命体”。因此,要保障储粮质量,还要强调严格的管理,比如,储存到一定时间就必须定期“轮换”,小麦一般3至4年轮换一次,稻谷是2至3年轮换一次,玉米是1至2年轮换一次。通过这种推陈储新,可以保证中央储备粮能够“常储常新”。
今天的公众日让外界看到了新时代大国粮仓的崭新面貌,同时也提供来一次难得的体验机会。活动现场,中储粮上海分公司筹备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陈钢、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上海局纪检组长庄春涛分别致辞。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上海局、市经信委、上海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农发行上海市分行等有关部门、媒体代表、上下游企业以及社会公众代表参加。
作者:张懿
编辑:张天弛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