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波澜壮阔的时代进程中,每个渺小的个体都与国家命运紧密交织,小人物的选择也能折射出大时代的变迁。通过小切口讲述大主题,讲述时代洪流之下平凡人的生活轨迹及思想转变,正是大型原创话剧《渔阳里的“大人物”》的一大亮点。
作为上海市“永远跟党走”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项目之一,该剧今天在九棵树(上海)未来艺术中心大剧场首演。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改变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百年征程自此启航,而在上海这座城市探寻孕育中国革命火种的红色原点,绕不开“渔阳里”: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在这里校对;《新青年》杂志的编辑部就位于老渔阳里2号;这里是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诞生地,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传播中心;诞生了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性质的青年团组织——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
“伟大故事的B面永远是人间烟火”。《渔阳里的“大人物”》选取住在老渔阳里的普通年轻纱厂工人余冬生以及他心仪的弄堂女孩杨佳婴这一小人物的视角,讲述在他们平凡的人生里非常特别的两年(1920—1921年),因受到隔壁邻居陈独秀、俞秀松、杨明斋等几位“大人物”影响而发生的故事。剧中那位出生于松江浦南、作为中共一大会址曾经的女主人薛文淑的艺术形象,也是第一次在舞台上展现。该剧用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串起伟大的历史,通过民间视角展开戏剧叙事,让个体故事与时代背景、主题价值与情感交流实现完美结合,创造时空重叠、人物群像、历史交错的自由度。
红色档案记载着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光辉成就,蕴含着丰富的红色基因,是红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话剧《渔阳里的“大人物”》是活化利用红色档案讲好红色故事的有益探索,由上海市档案局、上海市档案馆出品,奉贤区文旅局、上海戏剧学院编剧学研究中心、上海人文松江创作研究院共同创作。
值得一提的是,在凸显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的同时,该剧融入了众多档案元素。比如,服装设计参照了上世纪20年代的照片档案,舞美设计参照了石库门房子的特点,道具也是参照《共产党宣言》首部中文全译本、《新青年》等珍贵档案进行原貌复制。此外,上海市档案馆专门选派了4名青年工作人员参与话剧的演出,展现档案人的文化风采。
业内人士指出,话剧《渔阳里的“大人物”》以真实档案为基础,扎根史料,通过艺术的方式对历史细节进行深挖和再现,融合生活化场景和细节,赋予角色烟火气,讲述小人物平凡人生的长治久安、人间烟火,正是大人物付出了生命投身于伟大事业去实现的,这样的递进与关联让该剧整体具有从“个体”到“时代”的格局层次,让历史与现实碰撞,情感与思想交融,共同谱写出一部“大时代”的精彩史诗。该剧主创人员和演员大部分为90后,他们以年轻人的视角,展现建党初期那个伟大的时代和伟大的人物,更具有时代感和感召力。
作者:李婷
编辑:陈熙涵
责任编辑:卫中
图片来源:上海市档案馆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