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女的故事》火遍全球,82岁作家写了十年的三部曲也将改编剧集

文汇网

“我回顾之前写的一部小说《猫眼》,它的设定是上世纪50世纪的餐桌对话。那时的人们谈论物种灭绝、大规模制造业对环境的影响、气候变暖,如今不少已成了新闻头条,而那时,我们还没有打开基因编辑这个‘潘多拉盒子’。”今年82岁的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依然笔耕不辍,她以《使女的故事》而闻名,曾两度捧下布克奖。近日,上海译文出版社首度集结引进推出阿特伍德历时十年创作的“疯癫亚当三部曲”,含《羚羊与秧鸡》《洪水之年》《疯癫亚当》。

这套小说的影视改编已提上日程,火遍全球的电视剧集《使女的故事》出品方Hulu将继续担任“疯癫亚当”系列的制作方,同名剧集正在筹拍阶段。

从2003年写到2013年,创作灵感来自阿特伍德一次外出观鸟的旅行。在她笔下,基因技术、人工智能和清洁能源共同撑起充满未来感的世界,书中呈现了充满启示和隐喻的“后天启”时代。

“疯癫亚当三部曲”套装

“这三本书其实是‘正、反、合’的整体。《羚羊和秧鸡》所谓的‘正’要讲灾难怎么来的,以男性为叙事主体,整个由吉米‘雪人’的叙述,所有故事由他展开; 接下来《洪水之年》的‘反’,叙事视角从男性转到女性。第三部所谓的‘合’,从小说叙述层面来讲,是前两部小说中的人汇合,‘秧鸡人’和人类之间怎么和平相处,并最终融合。”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评论家罗岗谈到,虽然基因技术确实可以治疗一些疑难杂症,甚至把人变得“更完美”,但阿特伍德要强调的,并非一味反对科学技术,而是提醒读者科技集团化可能给人类社会造成的异化。整体联系起来看,作品展示出阿特伍德对于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如何改变人类命运的思索。

在他看来,阿特伍德的小说中,对所谓基因改组的设计、其社会途径的具体应用等科技伦理话题,以文学的方式展开了探讨,对当下有一定启示。比如,小说对人之演化的展现达到了思维的极限,当一切文明成果毁灭,幸存者只能考虑“生存”和“繁衍”之时,人的欲望便不可压制。这时的个体又应何去何从?

undefined

这位“加拿大文学女王”,几乎囊括了除诺贝尔文学奖以外所有重要奖项,她的作品为何具有席卷全球的魅力?“阿特伍德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小说家,不同人生经验的读者在作品中都可能抵达某一个层面的场景。她的笔触里,充满了对于人性的未知与敬畏。她其实也不知道人性的根,或能考量的维度到底可以演化到什么样的程度,但她没有放弃追问。”评论家来颖燕谈到,一开始读三部曲,很容易被其所构造的诡异世界震惊,读到第二、第三部,会发现作者埋藏的巧思——一系列科技手段“加持”下的种种现实问题浮出水面,比如生态、科技、宗教等领域,延续了这位高龄作家对人性与社会的深度思考。

不难发现,作品中虚构与真实彼此交错,但阿特伍德不是为了写未来而编造细节,她精心打磨小说的虚构技巧,力求呈现出本质化的东西。阿特伍德的初衷或许在于,恢复那些生活中存在的,但却因我们习以为常而视而不见的细节。


作者:记者许旸 实习生吴亦阳

图片来源:卫报、出版方

编辑:徐璐明

责任编辑:王雪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