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谢谢你的电磁波,把我电得很兴奋。”
“你的次元壁把我一下子打蒙了。”
“你烫头我烫脚,看看谁的身体好。”
这不是相声专场,而是作家莫言给网友的留言。
没想到吧!莫言老师如此幽默,大文豪段子张口就来,诺奖得主冲浪金句有。
开通微信公众号三周了,莫言再度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
8月16日,莫言在公众号专门以视频形式选取了一些有趣或者“难住了”他的留言,公开回复。
与严谨的文风不同,幽默风趣的回复获得了网友的喜爱,画风大变,网友也纷纷惊叹第一次见到这么可爱的莫言老师。
再拎出几个回复大家看看,什么叫做yyds:
有网友问:约上马尔克斯,与曹雪芹一起喝咖啡味的普洱,如何?
莫言答:过几天我联络一下试试,如果能联络上,我一定及时地通知你。
有网友说,给诺金得主留言压力太大了!
莫言讲了一个小故事:我记得我一个非常幽默的童年朋友讲:“如果诺贝尔是一个锄地奖,得奖的肯定是我。”
还有网友建议莫言去b站做up主。
莫言回复:如果去b站做up主,我想要有做主人的这种气概,要有主见。我要认真地考虑考虑这个问题,如果真要做的话,那恐怕要非常认真地备课,否则的话就会出洋相。
为了了解年轻人
莫言不得不借用百度
了解网络流行语来和网友交流
为了接近年轻人
他更不惜以自己的照片做成表情包
和大家一起追逐热剧《觉醒年代》
亲切、幽默、接地气的莫言老师
才是真的yyds,瑞斯拜!
2
8月2日,莫言开通个人公众号,每周一晚上10点发布图文,与大家进行交流。
消息一经发出,网友纷纷表示必须关注。
更有网友在公众号下留言称,“世界上第一个开公众号的诺奖得主,不关注一下不合适了。”
开通3周以来,莫言共发布了7篇推文,篇篇都是10万+的阅读量。
在几篇推文当中,“和年轻人聊天”是莫言一直强调的字眼。
对于为什么想和年轻人聊聊天?莫言老师也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我说我想向年轻人学习。”
“我确实已经66岁了。当然在现在,66岁,起码我自己感觉到不老。尤其是跟年轻人,建立了这样一种密切的联系之后,心理感觉会更加年轻。”
不惧怕变化、永远年轻、紧追时代潮流,通过公众号,莫言向我们展现了一个诺奖获得者终身学习的人生态度。
或许不久之后,与网友的沟通与交流也会成为莫言的创作灵感。
3
莫言对新媒体和潮流的主动“低头”,迎来人们大量关注和好评。有网友夸赞莫言的“人不如其名”,“从莫言到敢言,再到对着公众大言,是伟大的觉醒”。
也有人用“老年后浪推前浪”形容此举,说他站得高但依旧保持松弛、拥抱变化,实属难得。
这位自称“饭量大、睡眠少、体力好”的作家,以全新、诙谐、平等的状态重回公众视野,受到热捧。人们期待莫言的回归和说话,不止因为他想紧跟社交媒体潮流的开明,更在于他接地气、说人话。
从去年开始,莫言的新媒体之路更进一步。2020年9月,为了推荐新书《晚熟的人》,莫言进驻抖音。
而崭新的“莫言”公众号,认证主体为“上海真魁创意策划中心”。企查查APP显示,上海真魁创意策划中心成立于2019年5月,法定代表人为苗昂。
根据澎湃新闻和红星新闻报道,这位苗昂,是北大师范大学国际协作中心副主任,也是莫言女儿管笑笑的丈夫。
也就是说,法人是莫言的女婿。交给女儿女婿打理,倒也合理。
大家一致好奇的仍旧是,接下来莫言会如何与年轻人交流。
无论如何,我们喜闻乐见一个面目一新的诺奖获得者的“10万+”大号。
66岁的年轻人,我们要好好爱护他。
4
莫言的童年过得非常艰苦,在11岁的时候,也被迫辍学去放牛放羊,为了让羊吃得更饱,他中午也不能回家,只能带一块馒头吃。
“当年饿得半死的时候,梦想就是赶快吃上一顿饱饭。”如果能逮到一只老鼠,烧熟了,一家人一人分一口,就算是难得的加餐。
▲莫言父母
艰苦的日子,困难像商量好了一样总会扎堆上。
小时候的莫言还面对着随时可能失去至亲的巨大恐惧:
我十几岁时,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我们这个家庭陷入了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之兆,以为母亲随时都会自己寻短见。
童年的饥饿和恐惧使莫言知道——食物对于人是多么的重要。什么光荣、事业、理想、爱情,都是吃饱肚子之后才有的事情。
“回顾往昔,我确实是一个在饥饿、孤独和恐惧中长大的孩子,我经历和忍受了许多苦难,但最终我没有疯狂,也没有堕落,而且还成为一个被人尊敬的作家,到底是什么支撑着我度过了那么漫长的黑暗岁月?那就是希望。”
他的希望,很大一部分来源就是文学。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也早早地被逼迫着前行。
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上的远行。
莫言文学梦想很早就有了。
小时候,莫言喜欢听故事也喜欢读书,经常冒着被家长惩罚的风险读书,他还推磨换书看,推10圈磨才能看1页书。
“先读小人书,后来读长篇小说、历史小说,读多了之后就会想,既然作家是一种职业,那么我能不能行呢?文学梦想就此产生了。”
莫言小时候活泼,有些小聪明。因为话多给家里惹了不少麻烦。父母提醒他“少说话”,他将笔名取为“莫言”用来自省。
生活中他慢慢地把自己的“大胆”关了起来,变得克制谨慎。
但文学创作时,他又将这份“大胆”在作品里释放了出来。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光是作家圈,就连街头巷尾的老百姓都跟着高兴了起来。
诺奖对于莫言个人而言,意味着他登上了文学的一座巨峰;对于中国的作家而言,这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但好事,从另一层面来讲,也必然会带来另一些负累。
作家苏童说,诺奖之于莫言是“桂冠”,也是“枷锁”,诺奖之后,莫言的采访应酬铺天而来。
2013年的时候,他甚至说自己不是一个读书人,因为那一整年他几乎没读一本书。
这几年时间,莫言创作时间受到了挤压,新作品很少出现在大众眼前,以至于被质疑陷入“诺奖魔咒”。
终于,在诺奖八年之后,他的新作《晚熟的人》如期而至。
莫言在《晚熟的人》中说过这样一段话:
“本性善良的人都晚熟,并且是被劣人催熟的。后来虽然开窍了,但他仍然善良与赤诚,不断寻找同类,最后变成最孤独的一个人。”
当人人都追求出名趁早时,莫言却说自己更喜欢晚熟。
“晚熟的人,到了合适的时候,出现了能让他展现才华的舞台,他便会闪闪发光的。”
尽管,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的几年,莫言身上的锋芒,都随着参加大量讲座、对谈、会议、题字而逐渐减弱。他更像是一个不生动的象征,一个代表文学奖最高荣誉的吉祥物,出席各类场所,再在公开场合直言“我想要躲起来写作品”“不想总做乱七八糟的事”。
2021年的“重新”起航,莫言面对的是去中心化的舆论场,人人皆可发声,多元、嘈杂的声响四起。选择在这时高调发声,如同莫言在2012年的获奖微博所说,他要感谢肯定,也要经得起批评。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顾军
来源:莫言公众号、上海新闻广播、新周刊、十点读书、勿以类拒、洞见、澎湃新闻、红星新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