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有呼必应的隔离点“逆行者”:和家人一起“云赏月”就算过了节

文汇网

图片

有一种节日,叫医护人员的节日。中秋假期第一天,杨浦区第五集中隔离点的工作人员们熬了个大夜,凌晨又接收了几位入境人员,做好入住登记、核酸检测、情况告知后,天已大亮。

集中隔离点既是“外防输入”的重要驿站,也是疫情防控的重要关口。

作为上海市规模最大的隔离点,截至9月19日,杨浦区第五集中隔离点已连续不间断运行500余天,累计接收1万余名隔离人员,一串串数据背后,是集中隔离点忙碌的日日夜夜。

图片

这个中秋假期,在隔离点总负责人沈艳梅的带领下,100多名工作人员将继续坚守在基层疫情防控第一线,用自己的星火之力,守护上海这座城市的正常运转。

5点起床不定时睡觉,随时应对突发

杨浦区第五集中隔离点有将近500个隔离用房,体量越大,工作越是繁琐。

沈艳梅已在隔离点坚守三月有余,自从今年9月1日成了隔离点总负责人,她养成了每天5点起床、不定时睡觉的习惯。

隔离点的工作事无巨细,对内要协调好医疗组、酒店工作组、消毒组、安保组、志愿者等人员的工作,对外要联系区域内的卫健委、疾控、医疗机构等。

图片

“我的本职工作是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肺康复科护士长,从医院到隔离点,说实话变化挺大的。”沈艳梅说,在医院时只需关注患者病情,如今则要统筹好方方面面的事,小到一瓶矿泉水、一床被子,大到一个人的生命安危。

也是在这里,她养成了“秒睡秒醒”的本事,毕竟突发情况时有发生:尿毒症患者急需血透;机场到隔离点转运途中,男患者突发脑梗;最惊险的一次莫过于上个月与新华医院接力救治一名4月龄的肠梗阻患儿。

压力虽大,工作最不缺的是细小感动。不少人结束隔离后,会在客房留下感谢信,“谢谢你们所做的一切,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24小时有呼必应,隔离病毒不隔离爱

成为隔离点“大家长”之前,沈艳梅的首个任务是主班。

彼时,她与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神经康复二科主治医师赵苡雯打配合,做好总负责人的助手,处理好隔离人员的各项事宜,“赵老师在隔离点坚守一年,是我们的顶梁柱,我从她那学到不少”。

在隔离点7楼过道的墙上,悬挂着一块巨大的客房信息一览表。每位隔离人员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入住时间、离开时间、特殊需求等均被一一记录在册。

图片

迄今,杨浦区第五集中隔离点接收过最小的隔离人员刚出生26天,最年长的已近耄耋,还有孕妇、癌症患者等,人员情况各有不同,需要针对不同个案拟定预案。

当时,沈艳梅的主要任务是“钉”坐在电脑前、守在热线电话旁,对接酒店7楼以上的所有隔离人员,24小时“有呼必应”。一天下来,数十通电话,上百条微信都算少的。

工作原则中最重要的一条,“隔离病毒但不隔离爱”,工作人员希望呈现给隔离人员的始终是有温度的隔离、人性化的管理。

图片

特殊的小“客人”——一名刚出生26天的小婴儿转运而来时,工作人员吓了一跳。年轻的新手爸爸六神无主,孩子刚做好肠梗阻手术,情况稳定,但自己没有照顾孩子的经验,14天的闭环管理成了大难题。针对这一情况,医疗组马上行动,多方协调,申请到由孩子奶奶进驻隔离点,和爸爸一起照顾孩子。

沈艳梅说,在办理隔离人员入住登记时,孕妇、婴幼儿、患者、老人等重点人员,都会得到隔离点医护人员的特别关注。微信组还建了一对一微信关注,作为一条“情感纽带”,及时照顾隔离人员的情绪波动,为他们“按摩”心灵。

图片

不后悔战“疫”,最亏欠的是家人

“很多人觉得隔离点很神秘,更多人则不愿意与它有任何牵连,但在我看来,为了查控潜在的感染者,为了封堵病毒的感染源,有些事情总要有人去做。”战斗在抗“疫”一线,对沈艳梅来说,并非首次。

去年新冠疫情暴发,沈艳梅第一时间主动请缨,与上海市第三批援鄂医疗队一起,踏上了驰援武汉的征程,在武汉三院光谷院区奋战了55个日夜。“我是呼吸科护士长,应该去。”今年,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选派医护支援隔离点,她再次报名。

图片

“参与战‘疫’不后悔,最大的遗憾就是对家人的亏欠。”沈艳梅说。

80后的沈艳梅上有老、下有小,照顾家庭的重担全压在丈夫一个人身上。好在家人对她的工作很支持。“18日正好是我的生日,一大早,老公和儿子就给我发来视频祝福,还特意订了蛋糕送到隔离点来!”

这个中秋,这个小家庭选择以“视频赏月”“视频吃月饼”这样的别样方式过节。

图片

其实,隔离点的工作人员有休息时段,但大家形成了一份默契——主动要求坚守隔离点,特别是在节假日这种时刻。

“只要在隔离点一天,就要对这个点负责,对所有隔离人员负责。”沈艳梅的真挚话语道出隔离点同仁的心声。



  作者:李晨琰

  摄影:袁婧

责任编辑:唐闻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