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年龄35岁,微信群叫“奋斗”,“科创青年”团队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擘画蓝图

文汇网

1.JPG

“上海市科创中心建设蓝图谋划”研究攻关青年团队聚在一起探讨问题。

团队小传

“上海市科创中心建设蓝图谋划”研究攻关青年团队(简称“科创青年”团队)成立于2016年,由来自科创中心建设战略规划、政策研究、项目建设等领域的青年组成,目前共10人,平均年龄35岁。团队为《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若干意见》《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等重大政策出台作出了重要贡献。

最近,上海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简称“上海科创办”)发布了长达23万字的《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报告2020》,为“如期形成基本框架”的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勾勒出一幅“全息画像”。承担这份报告主要编撰工作的是一支平均年龄仅35岁的10人青年团队。

同样是这批年轻人,从2016年起,为推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战略规划、政策研究、项目建设等工作,摸爬滚打、殚精竭虑。用“科创青年”团队队长、上海科创办政策研究室吴明辉的话来说,五年来,他们始终不忘初心、把握重心、保持恒心,一边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谋划蓝图,一边奋力将蓝图变成精彩现实。

站高看远

一笔笔描绘上海科创新蓝图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作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指示。

2016年2月,随着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办公室的组建,一群从基层一线调来的优秀青年汇聚到了上海科技创新的“主战场”。

2018年,上海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成立,在紧锣密鼓的工作中,一支好学敢闯的青年团队逐渐成形。

根据2015年5月发布的《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到2020年,要形成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体系。基本框架形成之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新一轮蓝图该如何擘画?这是上海科创办需要提前思考和回答的重大问题。

“作为承担这一使命的攻坚力量,我们每个人都感觉到了巨大的挑战。”吴明辉说,这张“蓝图”不仅要将这个极其复杂的庞大系统条分缕析,更要有凝聚社会共识的广度、急创新主体所急的温度、落实区域建设项目的强度,以及体现创新策源和科技自立自强的高度。

90后葛梦然是青年团队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她印象最深的是,整整一年多,每周都要去不同地方调研讨论,几乎每次都是一场“头脑风暴”。“我们每个人都要努力将自己变成广角镜、显微镜、透视镜、望远镜,时刻对标‘全球视野、国际标准’,从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与困惑出发,寻找出制度障碍与原因,最终一笔笔描绘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新一轮蓝图。”

组织跟踪国内外十余个专家智库,形成专题研究报告30余份;组织调研座谈20余场,开展研讨50余次……去年6月,《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若干意见》由市委、市政府印发,团队一年多的辛勤付出得到了各界认可。

去年1月,上海在国内率先出台科创立法《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科创青年团队以扎实的调研报告,凝练形成了条例中近10项重要条款。

为了提出这些条款建议,团队需要参考比较大量国内外相关法规条文。经历了一次次痛苦的资料翻阅查找后,他们创新性地在技术外包团队的协助下,开发出了一款“政策矩阵”软件,可以自动搜集、标识各类所需政策信息,根据需要快速定位相关资料。如今,该软件已成为上海科创办人人爱用的办公好帮手。

创新开拓

常去“无人区”转转为“做成事”探路

上海科创办的“科创”,与过往的有何不同?这是“科创青年”们经常被问及的一个问题。在工作中,他们逐渐体悟到,关键在于“推进”二字。

推进意味着统筹协调,排除阻碍,让各种创新要素得以相互配合,共同奏响科技创新的最强乐章,但这也往往意味着无成规可循,需要不断尝试探索。于是,“做成事”就成了这个团队的一条金标准。

新上海人童牧,在上海科创办科学平台处从事全市创新机构项目的统筹推进工作。新型研发机构的落地与运行,几乎每一个都带着无数道难题。童牧笑称自己“经常要去‘无人区’转转”,在最前沿的创新需求与现有规章制度之间“探路”。

2.JPG

在他和同事的共同努力下,2018年至今,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朱光亚战略科技研究院、上海处理器技术创新中心等多个新型研发机构在上海落地。

一开始,这些机构如何落地,并没有明确路径,他们通过一次次协调,引入范式已逐步清晰。比如,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入驻张江人工智能岛,只用了半年时间。最近,他们正在加速推进建设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童牧觉得,每个机构都像自己孕育的一个孩子,总想倾力呵护。

尽管总有大量问题需要解决,但“科创青年”们经常主动出击,发现创新“痛点”,抽丝剥茧寻到体制机制障碍,再加以突破。他们经常以三人为小组,抽空跑进张江大大小小的创新企业、科研机构,在聊天中寻找问题。

扎根实践

科学严谨“出卷”脚踏实地“答卷”

这个年轻团队有个微信群,名字很燃很直白,就叫“奋斗吧,科创青年!”。他们在群里最常发的表情包是“工作使我快乐”。

过去两年,加班加点是常态,他们每个人几乎都攒下了两个月左右的调休单。不过,在急难紧要的任务面前,他们又常常无意间把调休单放到了过期。

这支团队活跃在推进科创中心建设的各个层面,宏观如规划立法等顶层设计,微观至项目推进的每个节点,都需要付出大量心血统筹协调。

上海科创办规划建设环境管理处的王海生,是“科创青年”团队中的项目管理能手,负责科创中心建设主战场——张江科学城“五个一批”项目的建设推进。他和同事摸索出一套“挂图作战”的经典做法:每年年初,会同项目建设单位为每个项目编制“一图一表”,即流程节点图和进度计划表;之后,每月召开项目推进专题会,对标对表,抓牢抓实项目推进。

针对部分项目建设单位对建设流程不熟悉的情况,王海生和同事会成立工作专班,落实“帮办”制度,跨前一步做好专业指导和跟踪服务。比如,在项目前期,他们会同审批部门帮助建设单位加快审批手续办理,力争尽早落地开工,确保项目推进顺利迈出第一步;在收尾阶段,指导建设单位办理综合验收手续,打通竣工投用“最后一公里”,切实提升建设单位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五个一批”项目建成投用后,他们又积极会同区建交委、交警、公交公司等部门和单位,协调解决项目周边公交配套等事宜。截至目前,已陆续解决了肿瘤医院东院、上科大附属学校、李政道研究所等项目的公交配套。

今年7月,张江科学城、张江高新区“十四五”规划相继发布。眼下,“科创青年”团队正在为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十四五”规划的研制而奋战。



  作者:许琦敏

  编辑:许琦敏

责任编辑:任荃

图片来源:上海科创办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