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江第17条越江隧道来了!

文汇网

图片6.jpg

▲隧道浦东出入口

黄浦江上建成投运的第17条越江隧道——江浦路越江隧道新建工程主线,拟于9月30日22点试通车。其通车后,将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区路网结构,加强中心城区东部南北向交通联系,改善上海北部地区越江交通布局,促进上海杨浦滨江公共区域的开发、转型和浦江两岸一体化发展,有效缓解大连路隧道和杨浦大桥的拥堵情况。

该项目由上海城投公路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建设、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设计、上海市合流工程监理有限公司监理、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承建。

图片1.jpg

▲隧道江中段内景

江浦路越江隧道新建工程北起杨浦区江浦路、龙江路路口,至浦东新区民生路、商城路路口止,隧道设计规模为双向四车道,计算行车速度40千米/时。工程主要由越江隧道和两岸接线道路组成,总长2280米,其中隧道全长2028米。江浦路隧道岸边段(浦西敞开段、浦西暗埋段、浦东敞开段、浦东暗埋段)均采用明挖法施工,其中,浦西段长约555米,浦东段长约692米;江中段采用盾构法施工,长约781米;明挖段与盾构段通过两岸设置盾构工作井进行转换。

工程概况图.jpg

▲工程概况图

江浦路越江隧道参建各方秉承精细化管理、标准化施工理念,超前谋划、科学组织、精心实施,克服了重重困难,确保江浦路隧道高质量、高水平建成通车。

江浦路越江隧道积极推行隧道、地铁、排水管道共线集约协同建设,规划设计阶段集约设计,施工阶段统筹协调,实现城市空间的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节约了城市用地和实施成本。江浦路隧道实现了与东西通道、丹东排水工程、轨交14、18号线丹阳路站、昌邑路站等多项市政重大工程结合共建:隧道与轨道交通18号线一期工程长距离并行并局部交叠,共享江浦路-民生路越江线位;同时在黄浦江南、北两岸分别与14、18号线昌邑路站及18号线丹阳路站共址建设,项目同步规划、设计、建设,创造性地实现了黄浦江有限岸线资源的集约利用。

图片2.jpg

▲与丹东排水系统集约共建

图片3.jpg

▲与轨交、东西通道等集约共建五层效果图

江浦路越江隧道积极践行城投公路“五化三型”品牌建设管理理念(“五化”即“标准化管理、信息化管理、精细化管理、集约化管理、和谐化管理”;“三型”即全预制拼装型、全数字智能型、全环境友好型”),打造市重大工程升级示范工地。项目全面推广预制装配工艺,大大降低了“声、光、尘”的污染。施工现场采用智慧云平台管控重点部位安全质量。采用实时监控场地扬尘噪声指标,在工程周边安装喷雾装置,有效控制扬尘噪声污染。使用可移动绿化作为施工临时隔离设施,进一步美化施工环境。

1.jpg

▲泥浆干化压滤设施

2.jpg

▲泥浆干化场地

3.jpg

▲智慧云施工管控

江浦路越江隧道通过落实盾构隧道施工“保头、护尾、勤注浆”等工艺,攻克近距离穿越和浅覆土区域盾构隧道施工难题。江浦路隧道江中段是双线盾构法隧道,采用外径11.63米盾构机推进,与轨道交通18号线(昌邑路站~丹阳路站)区间隧道存在124米长的上下叠落布置区段,两工程隧道最小竖向距离仅约3.4米。同时,江浦路隧道在18号线昌邑路站处上跨在建东西通道工程,受此影响,江浦路隧道江中盾构段与黄浦江冲刷线距离仅约3米。

预制拼装,引领隧道绿色施工。江浦路越江隧道全面推广内部结构预制拼装技术,是盾构法隧道内部结构预制化率最高的工程。通过创新理念和技术革新,隧道内部结构除牛腿外全部实现预制,预制化率达到96%。标准化设计、工厂化预制、装配化施工,有效降低材料损耗和人员消耗,使施工环境大大改善,真正做到了绿色施工,保证了施工的安全和质量。

图片4.jpg

▲隧道预制拼装

江浦路越江隧道建设实现了文保建筑平移与道路隧道和谐建设。南邻杨树浦路,西邻江浦路的特殊地理位置,有一座始建于1902年、带有明显英式建筑风格的杨浦区文保建筑江浦路104弄老洋房,包含一座三层的主楼和三座两层的附楼,静卧在隧道浦西岸上明挖段正上方。

隧道穿越杨树浦路时无法避让,在市区文保、市区规土、市重大办、建设管理及市发改委等多部门联手下,工程创造性地实行保护建筑“先分体,然后平移,最后回迁”的解决方案,为江浦路隧道的实施创造了空间。现在工程建成通车,它又将逆向回迁至原址并合体恢复老建筑原貌。作为百年杨树浦路和新建江浦路隧道上的标志性建筑,老洋房继续见证上海城市历史保护与建设发展,传承杨树浦路历史文化。

图片5.jpg

▲文保建筑平移后



  作者:史博臻

  编辑:唐玮婕

责任编辑:戎兵

  来源:上海城投公路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