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3年,上海国土“三调”数据公布

文汇网

3196358_w750.jpg

国土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三调,全称“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于2018年起在全国部署开展,调查形成以2019年12月31日为标准时点更新的国土调查数据。

今天,上海市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统计局联合发布了《上海市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历时三年,汇集了130多万个调查图斑数据,全面查清了上海国土资源利用状况,并建立了市、区、镇三级国土调查数据库,作为本市国土空间规划和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统一基数、统一底图。

数据显示,上海主要土地类型包括耕地242.9万亩、园地22.6万亩、林地122.7万亩,以及湿地7.3万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8.9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3.4万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9.1万公顷。进一步分析,92%的耕地分布在崇明、浦东、金山、奉贤、青浦和松江;72%的林地分布在崇明、浦东、奉贤、青浦;97%的湿地分布在崇明、岛屿岛滩、浦东。

对202万亩耕地保护空间实施最高等级的严格保护

2009年,我国完成了“二调”,也就是“第二次全国国土调查”,以2009年12月31日为标准时点。根据《土地调查条例》等有关规定,为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每十年进行一次全国国土调查。

从涵盖范围来看,“三调”已不局限于土地,而是对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进行了统筹衔接,逐步凸显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的理念。这样一项利国利民的工作,对提升规划资源精细化管理,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数据显示,“二调”以来的十年间,上海通过土地整治补充耕地34万亩,以高标准农田建设等为契机,综合提升耕地质量,达到全国中上游水平。

据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调查,反映出上海耕地保护工作的重要使命,即在城市发展和生态建设双重压力下,要始终绷紧耕地保护这根弦,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守牢耕地红线。以“三调”成果为基础,上海已划定202万亩耕地保护空间,包含150万亩永久基本农田、3万亩部管储备地块、49万亩市管储备地块。根据去年出台的《关于本市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 加强耕地保护的若干意见》,将对这部分耕地实施最高等级的严格保护——严格限定允许占用类型,严格规范补划和审批程序。

此外,全市建设用地总量较“二调”增加了165平方公里,建设用地增加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用地需求总体相适应。但节约集约程度不够的问题依然存在,城市开发边界外现状低效建设用地规模依旧较大,用地布局和结构仍需调整优化。

为此,上海继续加强规划管控,推进低效建设用地减量化;加强国土资源利用计划联动管理,提升国土资源利用计划管理对规划实施的保障能力,确保本市新片区等重大国家战略实施和五个新城重点区域建设。同时,集约高效利用产业用地,鼓励土地混合利用。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推动城市更新。

“三调”结果显示,10年间,上海生态功能较强的林地、河流水面、湖泊水面、湿地等地类较合计净增加了58万亩。在“三调”形成的数据库基础上,上海将结合生态空间相关专项规划编制与实施,优化市域各类生态要素布局,建立由水脉、农田、林网组成的复合生态空间,提升生态空间品质。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水则水”的原则,科学确定并带位置下达新的绿化任务。

精度提升,土地分类标准细化

从精度、内容和质量方面,“三调”处处彰显着科技的力量,提高数据精度和工作效能。

精度高。上海“三调”采用最新0.1米高分辨率航空正射影像,创新运用“互联网+调查”机制,架起了“国土调查云”,实现了云端上传、比对、校核,特别是有效克服了疫情防控下的外业核查困难。在新技术支持下,上海在国家要求的基础上大幅提升了精度控制要求,综合确定本市建设用地、农用地、未利用地最小上图面积分别为100平方米、300平方米和400平方米,为今后国土资源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支撑。

内容全。在国家要求基础上,本市进一步细化了土地分类标准,将“三调”工作采用的二级土地分类(末级类59个),拓展为三级土地分类(末级类138个);补充了专项调查的内容,开展了土地审批文件清理、建设用地细化调查、设施农用地调查等针对地方实际的专项调查工作。

质量优。上海采用“统一的外业调查软件、统一的数据管理平台、统一的数据库”,严格规范数据标准。经过“国家内页预判、地方实地调查、国家内业核查、地方实地举证、国家‘互联网+’在线核查和实地核查”等多轮次上下互动,高质量完成了调查工作任务,数据成果质量在全国领先。



  作者:史博臻

  编辑:祝越

责任编辑:唐玮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