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家柳田勉:如今的青年学者和学生都太“忙”了,需要“减负”

文汇网

李政道研究所2.jpg

任何一个新的机构成立,最难的就是集聚人才;而任何一个城市或者国家要发展,最大的挑战也是人才。

上海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在下好人才“先手棋”方面可以施展哪些新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一座城市应该如何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知名物理学家、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资深教授柳田勉日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建言:“年轻人是未来发展最大的变量,必须让年轻人以在上海、在中国从事科研工作为荣,这样方能集聚更多的优秀人才。”

在物理学界,柳田勉因在中微子领域的研究而广为人知。在2015年关于中微子的诺贝尔奖介绍中,专门引用了柳田勉关于中微子和正反物质非对称性机制这两项工作中的开创性研究,并强调了这两项工作对中微子物理领域的重要性。

2019年,柳田勉全职加入李政道研究所。如今他的愿望是,“希望这个研究所成为全世界年轻人,尤其是中国年轻人为之自豪的地方”。

要有更多伟大的机构,让年轻人以身在其中为荣

在李政道研究所全职工作三年,柳田勉把上海视为自己的第二个家。中国科学家的勤勉令他印象深刻,在他眼中,中国可说是最具有勤奋传统的国家,但也有一些现象让他困惑,比如不少优秀学生想出国。虽然这是一种开放的心态,但客观上,却在年轻人中造成一种认知——好的科学研究在国外,不在中国。

柳田勉直言,要吸引年轻人回来、并愿意留下来,必须要有好的科研机构、好的大学。大学以及大学教授应该有一些巨大的突破、巨大的创新,让年轻人因此而感到自豪,“中国要有一些伟大的机构、伟大的大学,让年轻人更愿意选择回国,这也是我选择到上海来的原因之一”。

他特别建议,在学者中应该倡导一种传统,那就是要把最新的发现、最新的科学想法发表在本土的期刊上,这客观上会促成学术界形成一种不断创新、探索的氛围。一旦形成非常完整、规范的科研成果,也会发表到国际期刊上。

有人才高峰方能集聚青年人才

除了在学术上的突出贡献,柳田勉也是东京大学科维理宇宙物理学与数学研究所(IPMU)五位创始科学家之一。他亲历了IPMU从无人愿意去到成为世界知名的研究所、并诞生一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的全过程。

世界一流的科研机构是如何从无到有产生的?建设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难题?回看IPMU建成的10多年,柳田勉坦言,因为科学家们的杰出工作和成果,才让研究所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名。但是,研究所也曾面对很多难以言述的难题,包括起步时经费困难等。当时,为了省钱,连研究所的设计图纸都是他和另外一名同事画的。

当然,研究所经历的最严峻的考验是集聚人才。现在,IPMU中来自海外的杰出科学家已经超过了一半,但在最初很长一段时间内,研究所只有一两位海外学者。“全部由本地科学家构成的研究所,很难称得上‘国际化’。即便开出更高的待遇,IPMU初期也无法引进海外的知名科学家。”柳田勉说,当时物理学的研究重镇仍然在欧美,加之文化差异,最初没有外国科学家愿意到IPMU。作为探路之举,研究所引进了两位俄罗斯的知名数学家,由于他们在数学物理领域非常有名,和不少知名物理学家都有合作。事后证明,也正是因为这两位科学家的加盟,人才开始集聚,逐渐有海外的顶尖物理学家因为合作的原因逐渐加盟IPMU。当顶尖科学家“驻扎”后,年轻人也开始逐渐集聚过来。

由此谈及基础科学研究,柳田勉说,基础学科的发展本身就需要开放、自由的合作交流,为了推动学者之间的交流,研究所每天都设有固定的下午茶时间,要求每一位科学家、研究生和访问学者必须参加,这项要求甚至被写进了工作合同。

为青年学者和学生“减负”,把时间留给更值得思考的科学问题

柳田勉认为:“对大学来说,没有什么比学生更重要;对于大学里的教授来说,没有什么比教学更重要。”

他自己算过一笔账:每培养10名学生,待他们成功后,再每人成功培养10名学生,这样一来,科学和教育的力量就能呈指数级增长。

柳田勉曾在欧洲的科研机构待了10多年,如今他的很多学生都已在海外高校担任教职,成为知名学者。在他任职IPMU期间,这些学生也到此开展学术交流,双方都从中受益。  “科学,就是如此推动、一路发展的。”

在他看来,对年轻学者来说,要同时兼顾创新性的研究和教学,显然“负担太重”

柳田勉在接受采访时回忆,当他还只是副教授时,并不承担教学任务。成为教授后,已超过40岁了,这时候他开始承担更多的教学任务。“我们学院资深的教授也是这样要求我的。这是因为,基础研究最容易出成果往往是在40岁之前,而随着年龄上升,创造性相对而言不如年轻人,可这时候各方面的经验却提升了,这些经历和经验都是培养年轻人的财富。”

不仅年轻学者需要“减负”,柳田勉同时感到,学生也不能太“忙”。“平时我与学生交流时,他们常常告诉我,日程排得满满的,忙于上课、读书、作业、实验等。”而柳田勉的建议是:不妨给年轻人更多时间,让他们从“忙”中抽身出来,去思考和探索一些更深层次的科学问题。有充裕的自由思考时间,更有助于灵感的萌发。



  作者:姜澎

  编辑:姜澎

责任编辑:樊丽萍

图片来源:袁婧 摄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