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家峰 | 从陈云青浦调查看唯实精神

文汇网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依靠调查研究作决策,是陈云同志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新中国成立后,陈云曾四次回家乡调查。重温陈云青浦调查历史,学习其思想与方法,不断汲取贯穿其中的唯实精神,对于我们传承红色基因,担当新时代新使命,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是谋事忠实,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他说:“我们共产党人干革命的目的,就是要让千百万穷苦人民过上好日子。我们党的一切重大决策,其中包括党的农村政策,都应当更符合实际,更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党的政策应当成为工人、农民创造新生活的力量源泉。”正是忧党忧国忧民的宽广情怀、兴党兴国兴民的伟大抱负,促使陈云反复深入青浦农村开展调查研究,为党和国家制定、调整农村政策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二是待人平实,深入群众、尊重各方。在几次青浦调查中,陈云都反复强调艰苦奋斗,反对铺张浪费,身体力行地严格规定自己的伙食标准。第一次回乡调研正值寒冬,陈云坐汽轮到练塘,一路敲冰前行。他吃住在农民家里,召开座谈会,深入一线摸清情况。这种出于公心,同人民群众真诚相见,以心换心的赤诚态度,使家乡人民当着他的面敢讲真心话、老实话,把他当作知心人。
      
       三是调查扎实,创新方法、搞清实事。第四次青浦调查,他创造性地提出和实践了典型调查地、比较研究地、交换意见地的三级调查地思路。他蹲点在小蒸公社,吃住在大革命时期的老战友家,详细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之后,又到杭州、苏州,找到与青浦情况相仿的几个县的县委书记和若干大队党支部书记,研究、调查双季稻和小麦种植问题,了解养猪和自留地的情况。他还找到与青浦土地、人口、气候条件不同的萧山和无锡两县的县委同志,比较研究农作物种植安排上的若干问题。此后,陈云又同上海、浙江、江苏、河北省(市)委负责人交换了意见。多层次、多方位、多视角的调查研究,拓宽、丰富和完善了调研视野,减少和避免了主观性和片面性,更易于获得客观、全面、科学的结论。
      
       四是反映如实,直陈问题、直抒己见。陈云在掌握了实际情况之后,总是敢于直抒看法、观点、意见,极力维护群众的利益。陈云第一次回故乡调查,了解1954年统购中购了“过头粮”现象和全县遭受特大洪涝灾害,当即表示白水交粮不合理,应该退回。第二次青浦调查,陈云提出,对已购“过头粮”必须返还给农民。第三次青浦调查,陈云谈到血防工作的重要性,指出“这是政治问题”。第四次青浦调查,陈云批评了基层干部的主观主义作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政策措施。
      
       五是建言务实,对症下药、解决问题。陈云四下青浦农村调查,贯穿着一条主线,就是要弄清我国工业、农业、商业、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制定正确的政策和采取有力的措施来解决具体实在的问题。通过1955年的两次青浦调查,陈云同志向中央提出建议,确定粮食统购统销实行定产、定购、定销的“三定”政策。在陈云同志第三次青浦调查之后一个月,周恩来总理签署了《国务院关于消灭血吸虫病的指示》。我国12个省、市的350个县的各级政府轰轰烈烈地展开了血吸虫病防治工作。
      
       六是文风朴实,语言明快、文风质朴。陈云第四次青浦农村调查形成的三个报告《母猪也应该下放给农民私养》《种双季稻不如种蚕豆和单季稻》《按中央规定留足自留地》,都呈现出语言明快、文风朴实的特点。三个标题直接亮明观点,全文没有一句拖泥带水的话和假大空的东西,有的是生动的细节、具体的数据、群众的心声、多维的比较和明确的结论。今天依然是我们撰写文稿、改进文风可资借鉴的范本。                 



  作者:鲁家峰(中共上海市青浦区委党校副教授)

  编辑:于颖

责任编辑:杨逸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