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雪域走出的“金奖”设计师,藏族女孩德吉上海圆梦

文汇网



“德吉”在藏语里是幸福的意思


前不久,德吉卓嘎收到了2021长三角人造皮草应用设计大赛暨第四届CAA艺术社区全民设计大赛金奖的奖状和奖杯,喜悦、激动全都写在她的脸上。她说:“很荣幸可以把藏族服饰带上更大的舞台,自己一直以来的努力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感动开心之余,我会继续加倍努力!”

图片1.jpg

德吉是从西藏大学推免到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读服装设计专业的研究生,独自踏上了前往上海的求学之路,继续完成她的“时尚”圆梦之旅。转眼三年即将过去,她从一个懵懂的小姑娘进阶成一位“金奖”新锐设计师,这样转变的背后是她不懈的努力和不为人知的艰辛。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一个美丽的小村落,是德吉的家乡。那里蓝天、青稞、雪山、牦牛,那种对于“美”的独特认识早已植根于她的基因里了。“儿时的记忆中,总有母亲一针一线缝制藏装的背影。”德吉说道,孩童时的她就觉得母亲做出来的衣服都很好看。在她的老家,德吉的亲戚或多或少会做一些针线活,有的给自己家人用,有的可以做成手工,贴补家用。耳濡目染,由于家庭的熏陶、自身的兴趣,成为一名服装设计师的梦想或许打小就埋在了她的心中。

“我一直在思考怎样把我们优秀的‘非遗’文化传承下去,我的优势就是可以将传统技艺和时尚理念相结合。”德吉谈到这次比赛,“穿梭机织”的系列设计就是她获得“金奖”的设计作品,设计的灵感就是来源于西藏妇女服饰邦典元素和邦典制作过程中所运用到的工具。“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变化,民族服装也得与时俱进,有所改变。”

asdasdas.png

“穿梭机织”整个系列以大衣和藏式外套相结合的形式设计廓形,都是通过立裁的方式完成的。同时,设计中运用到褶皱、绣花、编织等面料立体化的处理,通过面料再造对于整体作品的效果影响尤为重要。作品基于藏族服饰色彩结构的主题,保留根深蒂固的代表性特征是邦典元素,在实际设计中的应用更加细化,时装风格更多元。

“这组作品从游牧生活文化中汲取灵感,设计语言和风格更为国际化,兼具实穿性与艺术范儿,大量应用牦牛黑、藏红及高级灰,凸显藏风呈现一种微妙的意象。”德吉的研究生导师蔡凌霄评价说,“德吉刚来学校的时候,相较其他同学底子不是很扎实,但是她身上就是有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头,一直在默默地努力,不断学习,这组作品就是她自己一针一线做出来的,现在能有这样的成绩,我真的很欣慰。”

ffdgdfg.jpg

(蔡凌霄指导德吉修改作品)

“我不太善于表达,但我一直都心怀感激,对于自己的成长,一切都离不开蔡老师和学校其他老师们的帮助和鼓励。”德吉眼角有些湿润。德吉是蔡凌霄的第一个藏族研究生,蔡老师将这个小姑娘看作是自家孩子一样,从生活到学习,点点滴滴,细致入微。为了更好地指导德吉的作品修改,蔡老师每次都是放弃周末休息时间,直接到德吉的宿舍和她一起讨论设计,给她提修改建议,这一待就是一天。遇到很多无法在学校实验室完成的任务,蔡老师又帮德吉联系相关合作企业、工厂,让德吉去打样、实习。“其实,这都是一个老师最基本的职责,没什么好说的,只要对学生好,我们做老师的就尽力帮他们。”

“说实话,来上海前,我从没有离开过西藏,内心是十分忐忑的,担心自己不适应研究生的生活,担心自己底子薄,学习跟不上。”德吉说,“等到了东华大学,我的顾虑就都打消了,我的导师蔡凌霄老师,还有学院的陈坚老师、黄晓昭老师,他们都时刻关心着我,让我感受到家一样的温暖”。德吉的家在上海对口支援的日喀则市拉孜县,“上海援藏的老师也十分关心我的家里,让我可以再上海安心学习,没有后顾之忧”,德吉说。

sadasdas.jpg

(上海援藏拉孜小组谭铭、谈宁、陈远磊,东华大学陈坚、黄晓昭去德吉家看望)

“德吉”在藏语里是幸福的意思。在感受到关爱的同时,这个幸福女孩也不忘将这份“幸福”传递下去。她在微信群里看到学校在招募在校藏族学生参加救助西藏先天性心脏病儿童的公益项目,她就第一时间报名当了志愿者。在医院里,德吉陪伴患儿,还承担了翻译、安抚家长等工作。她说,看到小朋友那么坚强,反而对自己是一次教育,当听到家长的那句感谢时,自己的心也是暖暖的。

德吉卓嘎谈到未来,她说自己还想继续自己的服装设计师的梦想,回到西藏,当一名服装设计专业的老师,把自己的所学带给更多家乡有着“时尚”梦的学生们。“藏族服饰美在与各种配饰的搭配,美在色彩的艳丽,我也想用我的热爱,给更多的人带来更加明艳的未来。”

德吉卓嘎的故事是东华大学与雪域高原缘分的一个缩影。学校多年来一直重视援藏工作,以陈坚、黄晓昭老师为代表的一大批援藏教师志愿进藏援助藏大专业建设,这份无私相助的情缘一直延续至今。“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东华大学充分考虑西藏大学学生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量身定做”相关课程、制定学生培养计划等,为西藏大学艺术学院相关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打下了良好基础。在援藏支教过程中,原本一周两节的课时安排,因为课讲得精彩,学生们听不够,主动加课成了东华老师高原教学的常态。从2016年起,藏大学生带着毕业作品多次亮相环东华时尚周,生动展示优秀教学育人成果。


  作者:通讯员 王宇

  编辑:赵征南

责任编辑:范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