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文化之于上海,就好像动漫之于东京,设计之于伦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徐剑的这个类比,道出了这一风靡全球数百年的饮品,正成为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最鲜亮的文化符号之一:一边承载历史,一边引领风尚;一头扎根本土,一头联通世界;一端牵着商业消费,一端勾连人文情怀。
2022上海咖啡文化周热度持续攀升,市民为上海成为全球咖啡馆数量最多的城市而骄傲,为上海拥有百亿元规模咖啡港、咖啡豆将有上海指数的消息所振奋。而在硬核消费市场与蓬勃产业态势背后,是这座城市与她的人民,正创造着与“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相契合的独树一帜的咖啡文化,书写城市软实力的活力一笔。
根植城市文脉的咖啡基因,为海内外品牌竞相生长提供深厚滋养
咖啡是载体。上海开埠不久后就引入的这一舶来品,早已根植城市文脉,承载着这座城市一百多年来社会发展、思想文化的风起云涌,更为海内外知名咖啡品牌竞相落户、本土咖啡品牌蓬勃发展提供润物无声的滋养。在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上海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包亚明看来,咖啡是海派文化与上海记忆的重要载体。而现如今,一批海内外咖啡品牌,对于上海“在地性”的重视和对本土文化深入挖掘,则进一步激活并续写着上海咖啡文化的多维面向。
近几个月,连锁品牌蓝瓶咖啡一口气在上海开了两家店。而其中国内地首店,选了通裕面粉厂宿舍旧址这座苏州河畔清水红砖的历史保护建筑内。品牌方特别制作一张地图串联苏州河两岸景点地标,又将条头糕、绿豆糕等中式传统点心,作为搭配咖啡的“CP”。海外品牌竞相将上海作为品牌落地首选,并主动寻求与在地文化的深度链接,是亲近本土消费者拓展商业机会使然,也标志着上海从咖啡消费重镇,正逐步转向成为咖啡文化的输出方。而在上海,更有Manner、Nowwa等一批本土咖啡品牌在这片历史文化滋养下迅速成长壮大,其中Nowwa在全国门店更已经突破1500家。
历史的积淀为老牌新锐咖啡带来场域的文化深度,而上海本土近百年历史咖啡馆,也通过对自身文化的深入梳理活化而“重获新生”。上世纪20年代末的公啡咖啡馆是左联的重要策源地,也是田汉早年戏剧《咖啡店一夜》的原型。2020年,这座一度封存在记忆中的咖啡馆,被“移植”到多伦路文化艺术空间,让以鲁迅为代表、曾在此聚会左翼文艺家,同百年后的文艺青年再续前缘。
“咖啡+”文化消费生态背后,是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实践
咖啡也是媒介。遍布全城的近8000家各色咖啡馆,是上海进一步拓展咖啡馆“第三空间”理论,盘活社区、商场、园区、书店、菜场、剧院、美术馆等城市各个公共场域资源,形成“咖啡+”大文化消费生态。对比其他产业,一杯咖啡本体带来的消费量级,或许并不起眼,但包亚明认为,其与现代生活、时尚潮流对话碰撞中,不断突破着产业边界,共同缔造创意空间与复合消费场景,成为撬动体验式消费市场、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站上城市发展“C位”的重要支点。
“咖啡+”在上海之所以万能,是上海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使然。今年咖啡文化周,75家品牌书店强势参与,正是洞察了“啡香+书香”的文化、消费叠加效应。不管是上海大剧院推出“芭蕾”主题拼配咖啡豆,还是上海博物馆联手品牌酒店打造的咖啡文创体验店,种种创新实践,令“咖啡+”文化生态丰富了,城市人文氛围也就更浓厚了。
有意思的是,因有咖啡消费为媒,线上线下不再是冲突的竞争对立关系,而迎来互相引流、彼此赋能的共赢局面。徐剑指出,上海的“咖啡+”文化消费生态,更离不开小红书、大众点评等本土上海线上平台与线下消费场景的深入互动,缔造一个个网红人气咖啡馆与打卡景点的同时,也折射出上海在借助互联网发展构筑数字社交城市空间走在了前沿。
占据市场“半壁江山”的精品、独立咖啡馆,映见着城市的人文温度
咖啡还是信使。在上海的近8000家咖啡馆中,精品、独立咖啡馆占据“半壁江山”。如果说“星巴克指数”标志着一座城市的前景与竞争力,那么开在街坊里弄、历史建筑里“小而美”的咖啡馆,则传递出上海这座城市的人文温度——世界借此看到上海人民的高品质生活,而其也成为普通市民的“第二会客厅”。在上海,咖啡文化就是市民文化难以割舍的重要组成。
学者项飙曾表达过对于当代社会“附近的消失”的忧虑。而眼下,融入街巷、小而美的独立咖啡馆,似乎在不知不觉间,填补了“家里头”与“全世界”两端,重新拢起社区人气。“在连锁咖啡店,你会收获标准化的优质产品和服务,却很难想象与咖啡师交朋友。”包亚明感慨,这些独立咖啡馆或许空间促狭简朴,却成为快节奏城市里,令人们坐下来用心感受上海、关注周遭的一方天地。而这也成为上海咖啡文化珍贵而特别的部分。
正是有着这样深刻的情感连接,让受疫情冲击最大的这些独立咖啡馆,显现出顽强的生命力。疫情期间,顾客慷慨解囊为店家消灭店内的糖奶库存;恢复堂食后,店家便为重新踏进咖啡馆的第一批顾客免单。自此,上海的咖啡文化里又写下守望相助的一笔。
而从熊爪咖啡到星巴克手语门店,上海咖啡馆的人文温度,还体现在为少数人群提供发展空间。在聋哑人士占到店员七成的“无声咖啡馆”LiliTime,公益不是噱头。让顾客流连的不只是聋哑人士真诚周到的服务,更是“China白”“大白兔奶咖”这样融入中国风、上海元素的聋哑咖啡师创意特调。
正是这群可爱的做咖啡、喝咖啡的人,用人文温度与创造活力,不断丰富着上海咖啡文化的内涵,以灵动姿态写就上海“人人都是软实力”的咖啡篇章。
作者:黄启哲
编辑:范菁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